肥胖

肥胖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整理

痰濕壅阻者,其人必素體陽虛,水濕不化,聚而阻胞,致經閉不行。症見閉經肥胖,噁心痰多,胸脘滿悶,舌苔白膩,脈滑。治宜祛痰通經。方用芎歸二陳湯。[李翰卿醫學全集]


基于上述對肥胖成因和治療的認識,陳士鐸提出了治療肥胖的有效方劑,具體組成為:人參90克,白朮150克,茯苓60克,薏仁150克,芡實150克,熟地240克,山茱萸120克,五味子30克,杜仲90克,肉桂60克,砂仁15克,益智仁30克,白芥子90克,橘紅30克。以上藥物共研為末,用蜂蜜和成丸,每日用白開水送服15克。
我曾將此方略作變動,但仍以健脾化痰為主要原則,用于女性的瘦身美容,有一定的效果。具體配方如下:黨參30克,炒白朮50克,茯苓50克,炒枳實50克,半夏30克,陳皮50克,白芥子30克,生山楂50克,麻黃15克,玫瑰花30克,生大黃30克,檳榔30克,薏苡仁50克,當歸30克,萊菔子50克,澤瀉50克。以上藥物一起打成粉,每次用開水吞服3~6克,每日2~3次。一般服用1~2料藥(1料藥,就是指按上面方子中的藥物劑量配合而成的藥物總量)後即可以有體重減輕的效果。治療期間,不需要特别節制飲食,只需要注意少吃兩樣東西就可以,一是油膩的食物,二是甜食。這兩樣東西,在中醫上稱為“肥甘之品”,是最容易影響脾胃運化功能導致“痰濕”在體内積聚的東西。痰濕是脾運化水濕的功能失調後所産生的一種病理産物,由于它具有黏滯的特性,所以當它産生後,又可以成為新的致病因子,引起新的疾病。[走近中醫]


阮士軍醫案:王某某,女,46歲,營業員,1981年11月3日診治。身體發胖近二年,自訴前年10月間月經“上岸’’後僅二月,自覺身體肥胖,多汗,動則更甚,少氣,體重增加8公斤,四肢沉重,頭部昏蒙,食欲不振,嗜睡便溏,體虛力怯易感冒。服輕身減肥片無效。舌體胖淡,邊有齒痕,苔白膩,脈滑。此為脾胃氣虛,運化無權,痰濕停滯,氣血不行之病機。用防己黃耆湯加味,使表固邪無所崇,邪除衛陽充振,濕去痰無由生,痰消濕無積聚。處方:漢防己60克,黃耆60克,炒白朮30克,蒼朮15克,茯苓15克,澤瀉15克,焦山楂20克,茵陳蒿20克,甘草6克,陳皮10克醫囑:切忌久臥久坐,適當晨間活動,控制飲食,5劑。藥後身體輕鬆,食欲增加。二診原方加丹參30克,7劑。體重減少4公斤。後以上方出入治療2月餘,體重恢復病前水準,諸恙消失。83年10月來信,節制飲食,適當活動,舊疾未有復發。(北京中醫雜誌1985;(4):35)按語:案中所見之症,乃脾肺氣虛,痰濕內停所致,與防己黃耆湯證病機相符。據報導,本方對形盛氣虛之肥胖病有效。[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海崇熙醫案:丁某某,女,46歲,1979年3月16日診。自訴近年來身體奇胖,伴有倦惰,頭昏,胸悶稍勞則喘,行動艱難,經閉14個月。診得身長158釐米,體重90.5公斤,肥胖對稱,腹壁厚實,血壓160/100毫米汞柱,脈象弦滑,舌淡邊有齒痕,苔白滑。此屬脾陽虛衰,水停血閉。治宜益氣利水,兼通血分。擬防己、桂枝、紅花各10克,茯苓、黃耆、馬鞭草各30克,炙甘草5克
服10劑,遇勞則喘悶減,月事通,頭昏及倦惰亦有好轉。原方減紅花、馬鞭草,加荷葉、澤瀉、陳皮各10克,服30劑,腹壁柔軟,體重及血壓均有下降,症狀基本消失。繼以原方每週服5劑,約半年共服藥180余劑,諸症悉除,體重下降至72公斤,血壓穩定在120/90毫米汞柱,身體輕便,行動自如,停藥觀察2年,療效鞏固。(國醫論壇1989;(2):18)
按語:肥胖病以脂肪臃積、超過標準體重20%以上為特徵。該例患者年逾四旬,脾陽漸衰,室內操作,活動量微,致使肌體廢物堆積,代謝失常,隧道阻塞,水裹血閉,形成肥胖病患。防己茯苓湯助陽益氣,除濕蠲飲;加紅花、馬鞭草通經隧而孤濕邪;加陳皮理三焦之氣;澤瀉、荷葉祛脂化飲,助防己、茯苓通調水道,推陳出新。脾陽健,三焦暢,濕除肥減身爽,故病若失。[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王輔民醫案:王某,女,,21歲,已婚。1986年5月14日初診。患者素體較瘦,身高約160cm,體重不足50kg,婚前半年許體重逐漸增加,至婚後4個月體重達70kg,食欲良好,食後無不適,二便調暢,隨著身體逐漸肥胖而覺周身笨重,活動後略有喘促,蹲、俯活動均有困難。月經延期5~7天,量少色淡,白帶亦明顯減少,曾疑為腎炎,治療無效後,來院求診。診見形體豐腴,肌膚充實,面色紅潤,查心肺無異常,腹部壅滿,肝脾均未能觸及,腹部無按壓痛,雙下肢尤以膝關節以上粗壯,無水腫,脈沉緩有力,舌淡紅,苔薄白,血壓14.7/9.33kPa,血、尿常規檢查無異常,膽固醇5.2mm01/1,甘油三酯1.69mm01/1。診斷為青春期肥胖。處方:桂枝20g,丹皮20g,白芍20g,茯苓20g,桃仁20g。每日1劑。水煎日服1劑,早晚分服。
5月23日複診:服藥6劑,體重下降3kg,服藥後無明顯不適,尿量略增。效不更方再進6劑。
7月15日再診,體重降至62.5kg,基本恢復正常,適當節制飲食,以防復發。(山東中醫雜誌1990;(5>:20)
按語:(原按)青春期肥胖好發于女性青年,現代醫學認為與雌激素分泌旺盛有關。此時期,腎氣充盛,臟腑均處於亢盛均衡期,若由於腎氣偏盛而致沖任脈由亢盛而壅實,必然導致氣血充盛,水濕及水穀之精微化生過度,積而為精酯與水濕,留於肌腠充斥表裡內外,由此也導致沖任脈的盈虧失調,故除表現為肥胖之外,多數表現了月經量少,或延期不至,白帶亦減少。臨床表明,本病為腎氣充盛,沖任壅實,選用桂枝茯苓丸原方大劑,以疏泄沖任之壅實,使氣行血活,滲濕除濁,體重漸減而經脈調暢,不治肥胖肥胖自消,堪為治肥胖之良法。[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王輔民醫案:王某,女,18歲。1989年11月5日初診。近半年食納劇增,多食善饑,自覺對食物有異常的嗜好,見飯就饞,每餐食量達0·4~0·5kg,必至胃部脹飽難以下嚥方勉為停箸,因日漸肥胖,除周身笨著、不堪勞動外,無明顯不適,月經、二便正常。診查所見矮胖體型,面色紅潤,圓臉短頸,舌淡紅苔白,脈沉弦有力,血壓14·7/10·0kPa,心率84次/分,體重60kg。診為嗜食症,證屬沖任壅實,胃氣亢盛。治宜疏泄沖任,泄腎制胃。處以桂枝、茯苓、丹皮、白芍、桃仁各20g,每日1劑,水煎3次,早晚飯前服。11月12日複診:服6劑後,食量減半,體重下降2.5kg。效不更方,再進6劑。1個月後追訪,食納正常,體重降至52.5kg。(山東中醫雜誌1990;<5>:20)
按語:嗜食症,若多食而多飲多尿消瘦,多責之胃火熾熱之中消證。今患者口不渴,飲不多,尿不多,肌膚豐腴,非消渴可知。本例患者正值青春氣盛期,沖任充盛,盛極而為壅,胃氣因之盛,治以消食泄胃,均屬克伐無過,以活血破瘀之桂枝茯苓丸,而獲佳效。[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石膏礦女工胡金玉,46歲,1979年10月31日,突然昏厥邀診,至則巳醒,心有餘悸,甚為恐懼。詢之,患腎性高血壓已5年,低壓常在110~120毫米汞柱之間,曾服鎮肝熄風湯、羚羊鉤藤湯近百劑,不僅無效,反增食少便溏。近3年異常發胖,頭暈畏寒,嘔逆腹脹,足膝冰冷。近1月服羚羊粉後,常覺有一股冷氣從臍下上衝,衝至咽喉部,人即昏厥,約三五日發作1次。其眩暈如騰雲駕霧,足下如踏棉絮,越胖越覺無力。腰困如折,小便餘瀝,咳則遺尿,時時有鹹味之痰涎上壅。常起口瘡,頭面又覺轟轟發熱,每日中午面赤如醉。舌淡胖,苔白膩,脈洪不任按,久按反覺微細如絲。脈證合參,乃清陽不升,濁陰不降。下寒是真,上熱是假。命火衰微,不主溫煦,故怯寒肢冷;火不生土,中陽失運,故見食少便溏。諸陰失陽之統攝,故上則飲逆頭眩,挾衝氣上衝,下則尿多不禁。異常肥胖亦陰盛陽衰,與寒濕停聚同理。復加誤用寒劑,更損元陽,陰盛于下,逼浮陽上越,故見上熱假象。予溫氏奔豚湯 附子30克,加吳茱萸15克,腎四味60克,生龍骨、生牡蠣、活磁石、紫石英(煅)、山萸肉各30克,益火之原,以消陰翳。上藥加冷水1500毫升,文火煮取600毫升,日3服,3劑。
11月3日二診:患者在無人陪侍下坐班車來門診,訴:服藥3劑,每天小便很多,全身舒適,頭不暈,腳底再不飄浮欲倒,腹中覺暖,再無冷氣上攻,心中也不覺怕了。每天服藥後,腹中陣陣響動,欠氣極多,惹得孩子們哄堂大笑,幾年肚脹,一下子鬆寬許多。藥已中病,囑守方再服10劑,
11月25日,其夫特來門診告知,諸症均癒。血壓保持在80~90毫米汞柱,已正常上班。最奇的是服藥後尿特别多,10多天功夫,把一身膘都尿掉了,腰圍瘦了1寸多。據多數病人反映,服本方後,隨著尿量增加,各主要症狀逐步消失。余思其理,確是腎陽一旺,氣化周行,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如日照當空,堅冰自然消融。則本方對肥胖病的治療,另闢蹊徑,經試多例,皆有不同程度的收效。如精選藥物,改良劑型,或可治療多種肥胖病,可惜無條件進行專題實驗研究。[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這桑葉又叫‘神仙葉‘,除了清肝火、肺火,還能止咳,但得用蜂蜜炒後效果才好;身體肥胖的人,長期煎水喝還可以使人變瘦呢!”太爺怕我記不住,就沒再繼續說下去,但我知道,他經常用桑葉給人治病。[壹個傳統中醫的成長歷程]


體型肥胖口中黏膩、目胞微浮、肢體沉重懶動、舌淡體胖大的痰濕體質者,當以茯苓、蒼朮、荷葉、蒲黃為主藥的輕健膠囊(自製)化痰消脂,配以食薏米粥、茯苓餅健脾祛痰。[名老中醫王琦經驗集]


他創訂的雙降湯水蛭(研末吞服)、廣地龍、黃耆、丹參、當歸、赤芍、川芎、澤瀉、生山楂、薟草、甘草],治療高血黏、高血脂或伴高血壓者尤宜。此類病人多表現為氣虛夾痰瘀之證候。氣虛血運無力,血流不暢久而成瘀;氣虛運化無能,膏粱厚味變生痰濁、氣虛痰瘀互為因果,絡道被阻致諸證蜂起。方中用水蛭、地龍破血逐瘀為主藥,合丹參、當歸、赤芍、川芎活血通脈;山楂、澤瀉、薟草降脂泄濁,且能降壓;重用黃耆補氣,取其氣生則血生,使血循暢達,且可免破瘀傷正之弊。臨床研究證明本方具有改善血液流變性,改善微循環,增加血流量,改善血液黏稠度,改善脂質代謝等作用。服後既可降脂通脈,降黏降壓,防止心腦栓塞、梗阻,又能減肥輕身。如治陳某某,女,54歲,教師,形體肥胖2年,近3月來頭昏漸加重,在某醫院查血黏度高黏(++++),總膽固醇87mmol/L,微循環重度障礙。患者頭昏而重,四肢乏力,口幹,舌紅苔薄、根微膩,脈細澀。證屬氣陰不足,瘀濁內阻之候,治予補益氣陰,化瘀泄濁。用雙降湯方加川石斛、全瓜蔞。服10劑後,患者覺全身舒適,頭昏重漸釋,惟尚有口幹,予上方去全瓜蔞,加生地、杞子,又服10劑,藥後覺頭清目爽,諸症消失,自覺腹圍較前減小,續服雙降湯方30劑後,停藥半月,複查血黏度正常,總膽固醇36mmol/L,微循環基本正常,腹圍減少45cm。囑患者隔日服1劑,鞏固治療。[名老中醫朱良春經驗集]


曾治施某,男,58歲,形體肥胖多年,高血壓8年病史,因頭昏而重,全身乏力、口乾,血壓波動在170~210/110~130mmHg,四肢常有麻木,視物模糊,近旬日前加重而住某醫院,入院檢查,血壓200~130mmHg,血黏度高黏(++++),總膽固醇9.5mm0I/1微循環重度障礙,舌紅苔薄白,根微膩,脈細澀。診為氣虛夾痰瘀,投“雙降湯”原方10劑,配合“降壓洗腳湯”五劑(一劑用2天每日一次)服完10劑後,復診訴頭昏重,全身乏力等諸證消失,自覺腹肌肥大較前減小,去“降壓洗腳湯”守内服方30劑停藥觀察10天,一切正常,血壓穩定在130~160/100~110mmHg。復查血黏度正常,總膽固醇3.5mm0I/1,微循環基本正常,腹圍減少6cm。原方稍于增減囑隔日一劑以鞏固療效,再囑注意飲食宜忌,守服一段時間。追訪3年血壓穩定在正常範圍,。(此方水蛭用量因人而異,少則0.5g多則3~5g,故不標出) [名老中醫朱良春經驗集]


這裏,我向大家推薦一個穴位——關元穴關元屬于人體任脈上的一個穴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線上,臍下3寸的地方。取穴時,可採用仰卧的姿勢,在肚臍到恥骨上方的前正中線上畫一條直線,將此線五等分。從肚臍往下五分之三的地方,就是關元穴。這個穴位的主治病症非常廣泛,如遺尿、尿頻、尿潴留、遺精、陽痿、痛經、閉經、月經不調、肥胖、内分泌失調、慢性腹瀉、慢性結腸炎、慢性胃炎、失眠、蕁麻疹、亞健康狀態等,因此,中醫有“針必三里,灸必關元”的說法。[傷寒雜病論養生智慧]


戴元禮云:“鬱者,結聚而不得發越也,當升者不得升,當降者不得降當變化者不得變化,此為傳化失常,六鬱之病見矣。”故治療用升降散疏調氣機,調整升降,加大腹皮、檳榔、焦三仙、枳殼疏導三焦,氣機調暢則傳導自分。故藥後便秘即除,肥胖亦減矣。[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


魯某某,男,56歲
【初診】
弦暈經常發生,形體肥胖體重逾200斤,面色紅赤,油光滿面,口臭便乾,大便7、8日一行,舌黃垢厚,脈象弦滑,按之力盛。此平日恣食高粱厚味,致痰食積滯互阻腸胃,三焦不暢,升降失司,痰阻經絡,日久必有中風之虞。西醫檢查確診為高血脂動脈硬化,正與中醫之痰熱瘀滯相合。先用消導化痰方法。
萊菔子10克,大腹皮子各10克,蘇子10克,白芥子6克,皂角6克,水紅花子10克,焦三仙各10克,大黃6克,牛膝10克,七劑
【二診】
藥後大便暢通,頭暈已減,夜寐漸安,心中舒適。舌苔漸化,脈仍弦滑,痰瘀互結,非一日可除。須得節飲食,戒厚味,經常運動鍛煉,方為根本之策。否則,徒賴藥物無益也。前法進退。
萊菔子10克,蘇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子6克,水紅花子10克,大腹皮子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丹參10克,茜草10克,茅蘆根各10克,大黃6克,10劑。
【三診】
患者按上方堅持服藥1個月,並遵醫囑實行節食,基本素食,並加強運動鍛煉,每日步行2~3小時,體重減輕10餘斤,行動較前敏捷,頭已不暈,精力增加,自覺有年輕之感。遂囑其停藥,以運動鍛煉為主,並合理安排飲食,素食為主。
【按】:凡形偉體肥,脈象弦滑有力者,大多屬痰瘀互結,可表現為眩暈、麻木、疼痛等不同症狀,其病機為痰濁阻滯經絡,治以滌痰通絡。趙師常用三子養親湯加入冬瓜子,皂角子,名五子滌痰湯,大能去痰通絡,再合大腹皮子、水紅花子,焦三仙等疏調三焦,便乾結者必用大黃通之;若肢體麻木疼痛,可加絲瓜絡、桑枝等通絡之品;血中瘀滯,可加丹參、茜草、赤芍、牛膝等;果有下元不足,表現為上盛下虛者,可加杜仲、川續斷、補骨脂。而用諸子滌痰則為必用之法,乃趙師治痰之心法也。[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


高血脂症
沈某,男,51歲,形偉體豐,體重逾90公斤,體檢時發現血脂極高,服西藥降脂效果欠佳,于1990年12月前來就診。
觀其面色潮紅,油光發亮,舌紅苔黃垢厚,脈象弦滑且數,按之有力血生化檢驗甘油三脂高達18.86mm01/1。辨為痰濕瘀阻,久之恐有中風之虞,治宜滌痰活血化瘀之法,用三子養親湯加味。藥用蘇子10克,萊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10克,皂角子6克,赤芍10克,丹參10克,茜草10克,水煎服。每日1劑,半月後復查,甘油三脂降為12.64mm01/1,患者信心大增,繼服前方加柴胡6克,川楝子6克,焦三仙各10克,1月後復查甘油三脂降為7.56mm01/1。囑其堅持控制飲食,加強鍛煉,以善其後。
【按】:高血脂症,古無此名,故中藥治療無成法可嵌。趙師據其形體肥胖舌滑苔膩,斷為痰濕瘀阻,借用治療痰喘的三子養親湯,加冬瓜子、皂角子名曰五子滌痰湯,以滌痰消膩。臨床應用可隨證加減,或配赤芍、丹參、茜草以活血化瘀,或配柴胡、黃芩、川楝子以瀉肝熱,或配焦三仙、水紅花子、大黃以疏調三焦,對于高血脂症、單純性肥胖等均有較好的治療效果。[趙紹琴臨證驗案精選]


趙xX,女,32歲,濟南鐵路局公安處幹部。因患“神經衰弱、肝炎、內分泌失調、胃神經官能症(似柯興氏綜合徵)”住院一年之久,中西藥皆無效驗,於1963年3月出院,4月6日邀余診治。症見多食多便,每日進餐十餘次,甚至口不離食,不吃則心慌意亂,日食量達三斤半許。食後即感腹部隱痛而裡急,每天入廁十餘次,所便量少,再便則暈厥,少時自蘇。面色晦滯,胖如圓月,腹大如鼓,肢體豐腴,體重大增,心悸失寐,胸腹悶脹,右脅疼痛,頭目眩暈,多臥少坐,無力下榻活動。右脈緩滑,左脈沉澀,舌苔中心黃厚而燥。胃熱則消穀善饑,此為胃強脾弱,陽明腑實,實熱內滯之侯。本虛而標實,治擬三一承氣湯泄腑實積熱,先治其標,餘症後圖。
生大黃10克、姜川樸4.5克、炒枳實4.5克、元明粉2克(沖)生甘草6克。水煎頓服。
上方連進四劑,每天大便七至十數次;續服四劑,大便減為每日三次(均系軟便,挾有膠質樣膿汙之物),食量和次數均減少,惟大便排泄不暢,約半小時方可解完一次。守方進藥,至4月17日便下一塊狀物,長達尺許,色褐如醬(當時未查驗系何物),頓覺腹內輕舒。
本證自1963年4月至9月,共服三一承氣湯四十二劑。在進瀉劑過程中,見口舌乾燥、胸脅悶痛者,則服葉氏養胃湯四逆散以滋養胃陰,解鬱泄熱,調和肝脾,計十劑,兼見浮腫尿少,即用五苓五皮飲選加車前子、牛膝、通草、絲瓜絡等以行水利尿,計十二劑,以及胃腸出納正常,腫消溲利,惟遺心悸,頭眩之際,遂改服歸脾湯以竟全功,計二十劑。總計服藥八十四劑,歷時6個月,患者完全康復。(周夙梧:《山東中醫學院學報》49:3,1977)
[編者按]此證頗似中消,實由腸中素有積滯,複加肝鬱化熱傷津而成。病在肝胃(脾)為主,並無腎虛見症,雖有多食善饑,但不口渴引飲,多尿,胸腹脹滿,大便頻而不爽,屢用三一承氣湯攻下積物,病遂大減,這些都是與中消證不相同的。遺憾的是,所下塊狀物的性質未經查驗確切,或為宿食蟲積,頑痰死血之類積聚而成。[中醫奇證新編]


楊XX,男,11歲,1976年9月10日初診。其父代述,小兒在半年前發病,始頭昏發熱,經治不愈。以後病情逐轉為多食善饑,晝夜索食達七、八次,面色蒼白,冷汗自出。數月來,已歷經數醫,均未見好轉,乃求診。
診見患兒形體豐盛,面如滿月,色白,腰粗腹大,手足均肥,行動甚艱。舌質嫩而尖紅,苔薄白,診脈兩手難尋,唯左寸獨見滑數。口乾不飲,大小便正常。腋溫36.5℃,心跳120次/分。未服過激素類藥。
此證類似“中消”,但形豐不瘦,又難於確立。《素問·三部九候論王冰注謂,“隨其獨異,以言其病爾。”患者諸部脈不見,獨顯左寸,病位在心。心藏神、主血、司君火。肝為心母,內寄相火。真陰有虧,火勝灼胃而善饑。攝食過多,脾失健運,濕停痰生,絡脈鬱滯,則脈伏難顯。遵《素問·至真要大論》“謹守病機,各司其屬……盛者責之,虛者責之”,擬涼肝清心化痰養陰法治之。
羚羊角3克(沖服)夏枯草30克、生地10克、茯苓9克、梔子9克、菊花6克、貝母10克、淡竹葉6克、酒黃連6克、麥冬9克、竹茹12克、玄參10克、枇杷葉10克(去毛)。水煎服。
服藥兩劑後,病有好轉,夜間只吃一次,白天索食減少,寸脈勢緩,心跳減慢為100次/分,舌尖不紅。原方再進二劑。一周後再診,夜食停,白晝只需加餐少許零食即安。繼用原方去羚羊角,加大生地、麥冬用量,增入太子參30克,石斛、枸杞、白芍、丹皮各12克和冰糖等,囑其熱膏緩服,並勿食辛辣,晨要早起活動。五年後隨訪,一切正常。(四川萬縣長灘公社衛院陳代榮:《中醫雜誌》1982年第7期)
[編者按]凡中消之證,能食而形瘦為特點。此能食而形豐,故非中消證。主治者斷為火勝灼胃,脾失健運是正確的,火勝陰傷則胃功能亢旺而多食,脾失健運則水穀不生氣血反成痰濕而肥胖,是胃能納而脾不化,為胃強脾弱之證。[中醫奇證新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