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養肝-避免黃疸上身

春日養肝-避免黃疸上身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整理

隨著春季來臨,天氣漸暖,肝炎感染者數量在逐漸上升,肝炎相關症狀明顯比冬季增多。現代所謂流行性肝炎在中醫典籍中稱為“癉”或“黃疸”,《素問.平人氣象論》:“溺黃赤安臥者,黃疸…目黃者曰黃疸”。《靈樞.論疾診尺》:“身痛而色微黃,齒垢黃,爪甲上黃,黃疸也”。可見得早在春秋戰國時代以前,中醫就開始記載這種疾病了。黃疸是肝炎的證候之一,但未包含肝炎的全部,患肝炎而不見黃疸者,稱為“無黃疸型肝炎”,中醫歸納在“溼熱病”的範疇中加以論述。

中醫很早就觀察到春天是萬物生發的季節,並認為黃疸熱病和春天天氣轉暖是相關的,如《傷寒雜病論》提到:“從立春節後,其中無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壯熱為病者,此屬春時陽氣,發其冬時伏寒,變為溫病”。《諸病源侯論》云:“黃疸之病,由脾胃氣實,而外有溫氣乘之,變生熱”。《千金翼方.黃疸第三》云:“凡遇時行熱病多必內瘀著黃”。又云:“天行時氣,溫疫,熱入府藏,變成黃疸”。

冬季由於天氣寒冷,各種微生物的活性都會降低,但是春天天氣轉暖,病菌和病毒也漸漸活躍起來,是肝炎的多發季節。此外,由於現代人工作忙、應酬多,上班族在外就食的機會很多,膏粱厚味加上推杯換盞,於是以消化道為傳播管道的A肝、E肝和因飲食結構不合理導致的脂肪肝就會趁虛而入,所以春季要特別注意飲食的均衡及衛生。B肝、C肝等也容易在春季復發,病患此時常有黃疸、肝區疼痛、噁心、乏力等症狀出現及造成血清中轉氨酶升高。

中醫將不同特性的黃疸分成多種類證加以分門討論,《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第十六》:“風寒相搏,食穀即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穀疸”。又云:“額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熱,薄暮即發,膀胱急,小便自利,名曰女勞疸”。又云“心中懊憹而熱,不能食,時欲吐,名曰酒疸”。又云:“發於陰部,其人必嘔;發於陽部,其人振寒而發熱也”。巢氏諸病源侯論更分出二十八種證候,證候不同,病因即異,治法也不同。之後中醫諸家更發展出陰黃、陽黃、溼熱、寒溼…等多元的論述及證治大法,使得中醫治療黃疸具有更好的療效。

《千金翼方.黃疸第三》曰:“黃疸之為病,若不急救多致於死”。可見黃疸的發生是一個相當嚴重的證候,在現代醫學上可為急性肝炎,也可為慢性肝炎的急性發作,發展成猛暴性肝炎後,就會有生命的危險。

中醫的春日養生相當重視黃疸的防治,認為黃疸熱病的發生與春天氣候的變化相關,中醫稱為春溫,可因飲食不潔,並生洞泄。因大量飲酒引發的酒精性肝炎也萬萬不能忽視,貪杯導致的最後結果就會發展成肝硬化(酒疸)。有些人因為工作緊張,體力透支,就大吃補品,亂用補藥,最終導致了藥物性肝炎的發生。中醫認為春天是養肝的季節,透過正確的養肝方法,才能使你徹底遠離肝病,擁有好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