蕁麻疹

蕁麻疹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整理

風隱疹(蕁麻疹)
劉柏醫案:薑某某,男,20歲,1977年11月10日就診。二年前患者睡濕炕而得此病。每年冬、春季受風寒或接觸冷水即發。疹從四肢起後漸慢延到周身,時起時消。起時瘙癢難忍並伴膚痛,夜不得眠來診,見全身有散在癢疹,舌苔白膩,脈浮而緊。此系風寒濕邪郁於肌膚不得透發而致,當用疏風散寒祛濕之法。擬麻黃加術湯2劑。病人服藥後周身出微汗,癢疹消失,病癒。1年後追訪未再發。 (《山東中醫學院學報1980;<3>:66)
按語:病起於寒濕襲表,又見寒濕在表之舌脈,直辨為麻黃加術湯證,甚是。[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風隱疹(蕁麻疹)
李曉輝醫案:張某,男,28歲,工人。1990年6月12 El診。患者一周前汗出淋雨,遂周身出現風團,癢甚,午後加劇。前醫予抗組織胺藥治療乏效。診見周身紅色風團,瘙癢難忍。察舌質淡紅,苔黃膩,脈浠數,皮膚劃痕征(+)。診為蕁麻疹。證屬汗出當風,風濕為患。治宜清宣利濕,祛風止癢。方用麻杏薏甘湯加減:麻黃15g,杏仁lOg,苡仁15g,甘草15g,當歸10g,地膚子15g。3劑,日1劑,水煎服。藥後風團明顯減少,瘙癢減輕。守方續進3劑而獲全功。(河南中醫1994;(2):76)
按語:汗出淋雨,風濕外侵,有化熱之象。以“苔黃膩,脈濡數,為征,故用麻杏苡甘湯加味以清宣利濕,祛風止癢而愈。[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風隱疹(蕁麻疹)
阮士軍醫案:朱某某,女,52歲,農民,1982年3月7日診治。患蕁麻疹三年有餘。遍身泛發風團樣皮疹,色紅瘙癢,且以肢末為甚,每多夜間發作,並以春季為重。身易汗出,飲食少思,服銀花、連翹等藥無效。近二月來症狀嚴重,肢端搔癢不斷,至皮破淌水才休,失眠,肢沉,便溏,舌淡紅苔白膩,脈浮滑。憶起防己黃芪湯下有“服後當如蟲行皮下”之語,此衛氣振奮,風濕欲解之驗,投之或許有效。故擬防己黃芪湯加味方:漢防己60克,黃芪60克,炒白術15克,茯苓皮15克,薑衣6克,甘草6克,白鮮皮12克,車前子(包)12克,陳皮10克,大棗10枚。3劑。果然見效,汗出已瘥,疹止癢減。續用5劑,癢除汗止而痊癒,追訪未有復發。(北京中醫雜誌1985;<4>:36)
按語:防己黃芪湯用於風隱疹治療,應抓住表氣不固,風濕鬱留這個環節。據報導,臨床使用本方治蕁麻疹見表虛者,有一定療效,若加上車前子,其效更佳。[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風隱疹(蕁麻疹)
匡民華醫案:周某某,女,50歲。患者周身風疹搔癢已4月余,時好時發。診時見周身風疹,搔癢難受,活動則劇癢,雖寒冬臘月而喜用冷水淋浴,過後又搔癢不止,飲食、大便均正常,小便色赤,舌紅苔薄而黃,脈浮有力。此屬風熱癮疹,擬清熱解毒,涼血散血之法。方用赤小豆當歸散加味:赤小豆30克,當歸15克,連翹10克,土茯苓、忍冬藤、生地各20克。3劑後,證狀大有好轉,風疹基本消失,再進3劑,囑其禁酒及辛香燥熱之品,至今已2月余未復發。(江西中醫藥1984;<3):55)
按語:濕熱毒邪蒸郁於皮膚,發為風隱疹,故見冬月喜冷水洗浴、溲赤、舌紅、脈浮有力等伴有症狀。用赤小豆當歸散清利濕熱、涼血散血,加忍冬藤、連翹疏風清熱,生地涼血,土茯苓解毒。俟濕去熱散,毒清血暢,則風疹可愈。[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風隱疹(蕁麻疹)
程群才醫案:王某某,男,28歲。以“反復發作性全身疹塊伴奇癢半年餘”為主訴,於1987年10月4日就診。自述六月前因淋雨後,全身出現如蠶豆至手掌大之疙瘩,奇癢難忍,經治後消失。自此,全身疹塊伴奇癢反復發作,痛苦不堪,屢服中西藥物均未控制。刻診:患者全身可見如蠶豆至手掌大之疹塊,疹色發紅,佈滿抓痕。伴口渴咽痛,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此乃風熱毒邪內侵,客於肌膚、皮毛、腠理之間,擾動血分所致。治以祛風止癢、清熱涼血為法,方宗升麻鱉甲湯紫草、丹皮、地膚子
處方:升麻20克,鱉甲12克,當歸8克,甘草10克,雄黃O.5克(沖),川椒6克,紫草30克,丹皮12克,地膚子30克。3劑。服藥後,疹塊消其大半,癢感明顯減輕。繼服3劑,諸證若失。隨訪至今未發。(國醫論壇1989;(5>:22~23)
按語:(原按)通過臨床實踐觀察,體會到升麻鱉甲湯具有抗過敏和調節免疫功能的作用,類似西醫的抗組胺藥、皮質激素以及免疫調節劑,所以,臨床上只要遇到以發斑或疹塊為主症,屬於變態反應性或免疫缺陷性疾病如蕁麻疹過敏性紫癜、紅斑性狼瘡、藥疹等,均可選用。若發斑或疹塊證屬血分熱盛者,可加紫草、丹皮;屬氣虛者,可加黃芪、黨參血瘀明顯者,可加赤芍、川芎。臨床只要辨證準確,投用本方,常能獲得較好的效果。[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風隱疹(蕁麻疹)
高玉明醫案:李某某,男,38歲,農民,初診于1986年7月17日。患風塊疹8年。軀幹四肢泛發粉白色風團樣扁平疙瘩,奇癢,遇風、遇寒加劇,每晚入寢更重。平素體弱,身倦,胃納不佳。脈沉緩,苔白。西醫診作“蕁麻疹”。曾用撲爾敏,賽根啶等初時有效,漸之效力不宏,轉用中藥治療。治予調和營衛,辛溫透表,疏風止癢。侯氏黑散加減:人參5克,白術10克,茯苓10克,乾薑(用皮)4克,桂枝10克,細辛3克,當歸6克,川芎6克,桔梗3克,防風10克,礬石5克(豆腐皮包吞服),生牡蠣30克,加蟬衣6克,浮萍草6克。水煎服。另將上方每3劑藥渣作一處煎湯再加礬石10克,每晚趁熱熏洗。上方.5劑後皮疹明顯減少,晚上基本不發,共服9劑而痊癒,且飲食增加,精神已振。隨訪一年未發。(河南中醫1990;(4):13)
按語:本案為脾虛受風而致,風盛而癢,脾虛而倦,故用侯氏黑散補脾胃以祛風邪,標本兼治,內服外洗並施,是獲良效。[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風隱疹(蕁麻疹)
張樹本醫案;李某,女,17歲,1986年9月18日初診。患者數年來每逢夏末秋初必發蕁麻疹,常歷時半月之久。今秋已發病5天,始皮膚發癢,手搔後迅即出現浮腫性紅色風團,此起彼愈,伴見心煩溲短,便結腹痛,舌尖紅,苔黃膩,脈浮數。證屬暑濕蘊熱,心火內積,風邪相搏,怫郁於肌膚。治宜瀉火利濕,祛風安神。處方:大黃(後下)、甘草、桂枝各8克,生石膏、滑石、寒水石各24克,龍骨、牡蠣、紫石英各20克,蟬衣10克,鮮浮萍30克。2劑。藥後便暢溲長,疹消癢止而愈。(中醫雜誌1991;(9):55)
按語:以疹、癢、皮膚糜爛為主的皮膚病,多由外受風、火、濕、毒之邪,相互搏結,蘊蒸於肌膚所致。其治療既要注意肌膚所受之邪,又不可忽視臟腑功能失調的病理產物,應內外兼顧,用風引湯甚為合拍。
【補述】考《千金要方》紫石散與本方組成相同,為“治大人風引,少小驚癇瘛縱,日數十發,醫所不療,除熱方”。而大人風引、少兒驚癇瘛瘋,正是火熱生風之候也,與風引湯所治亦同。故風引湯之運用,當突出“除熱”二字。[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風隱疹(蕁麻疹)
陳國權醫案:夏某,女,42歲,營業員,1993年4月7日初診。訴蕁麻疹反復發作年餘。1992年10月旅遊歸來途中全身突起“風疹塊”,癢甚,經西醫用息斯敏等藥抗過敏治療,3日後即愈。但自此以後,遇天冷則發,或服上藥而愈,或不藥而愈。此發作已5天,雙上肢及胸腹、背部滿布風疹塊,高出皮膚,呈粉紅色或蒼白色。周圍皮色淡紅,無明顯灼熱感,舌紅,苔少而根薄黃,脈緩。此乃衛氣不暢,寒邪襲表,兼濕熱內生所致。黃芪桂枝五物湯三妙丸加味:黃芪、桂枝、白芍、蒼術、黃柏、川牛膝、防風、赤芍各10g,大棗12枚,生薑5片。日1劑,水煎服。第2劑服畢,諸症若失。為防復發,予黃芪桂枝五物湯四物湯加味以善其後,半年後追訪,未再復發。
按語:氣血虛弱,風侵濕留,鬱結於皮膚,發為本案風隱疹。故用黃芪桂枝五物湯補氣血,調營衛,祛風邪,合三妙丸以清濕熱,標本兼顧,是獲良效。[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風隱疹(慢性蕁麻疹)
張乃卿醫案:王某某,女,34歲,ilia,1979年10月30日初診。自訴患風疹八年,發疹前背部發冷,腹中冷痛,大便溏泄,繼則周身瘙癢,疹塊遍及全身,大者如銀元,小者如麻疹,多於晚飯之後發作,天氣寒冷更易發作,全年幾無寧日。先後服過許多中、西藥及注射與熏洗諸法,難以控制。閱其病歷,激素、鈣劑、維生素類均為常用之品;中藥多為散風、涼血、祛濕之劑。查四肢及軀幹見有大小不等之疹跡,色淡,並有搔破之爪痕。舌淡苔白多津。診為虛寒型風疹,治宜溫中健脾,養血祛風,擬黃芪建中湯玉屏風散加味治之:生黃芪、飴糖(分二次沖)各30克,桂枝15克,炒白芍、當歸、白術、黨參各10克,淩霄花6克,防風8克,炙甘草5克,生薑6片,紅棗8枚,10劑。
二診:服藥6劑後,疹塊逐漸減輕,瘙癢亦減,宗原法囑再服10劑。隨訪迄今未見復發。(新中醫1985;(10):42)
按語:蕁麻疹屬於祖國醫學“風疹”“癮疹”之類,臨床多從“血熱”、“風濕”論治,本例風疹纏綿八載,屬於久病脾、肺氣虛,中陽不振,虛寒內生,故發疹前腹痛悠悠而便溏,陽不衛外則腠理不密,是以薄暮形寒而疹發。無怪乎清熱涼血,疏風祛濕諸藥屢服而不驗。故選用黃芪建中湯玉屏風散以補虛扶正固表,參以當歸、黨參增強補氣益血之力,中氣充沛,腠理緻密,氣煦血濡,表裡自和,八年沉屙竟告霍然。[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風隱疹(蕁麻疹)
劉俊士醫案:吳某某,男,57歲,門診號:43115,1983年6月27日初診。全身蕁麻疹時發時愈已十餘年,全身瘙癢難忍,皮疹以上半身多見,怕冷,平時遇冷即全身發作,經多方治療,雖有時亦能暫時緩解,但療效總不理想,遇冷就發。舌體有齒痕,兩脈滑緩。證屬素體陽虛,挾有風邪,擬溫陽散寒,烏頭赤石脂丸加減。制川草烏各3克,桂枝3克,白芍9克,細辛3克,乾薑9克,白芷4克,川椒9克,甘草9克,赤石脂30克,3劑。1983年6月30日二診,蕁麻疹大減,皮膚瘙癢緩解,仍以原方3劑,繼續治療。7月5日三診,蕁麻疹已全部消退,隨訪二年,基本上未見復發。(北京中醫雜誌1987;(4>:29)
按語:陰寒內盛,陽氣虛弱,不抵風邪,而發風疹。其治不祛寒,而陽難複;不溫陽,而風難去,故久久不愈。用烏頭赤石脂丸溫陽散寒,乃治本之法,故十稔之痼疾,得效於數日之間。
【補述】本方是仲景烏頭附子同用之例。烏頭附子雖屬同類,但其功用略有不同:烏頭長於起沉寒痼冷,並可使在經的風寒得以疏散;附子長於治在臟的寒濕,能使之得以溫化。由於本證陰寒邪氣病及心背內外臟腑經絡,故仲景烏附同用,以達到振奮陽氣,驅散寒邪的目的。(摘自《金匱要略講義》1985:101)[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皮膚瘙癢
王某,女,32歲,職業:北京某公司文員。2007年7月10日初診。
患者自一年前(2006年7月)無明顯誘因開始顏面、頸項、胸背、手足等部位起丘疹,嚴重時散佈全身,片狀如雲,色淡紅,瘙癢不已,且易感冒。西醫診斷為過敏性蕁麻疹。曾抗過敏治療,服藥不出,不服即發,反復發作,痛苦不堪。亦經中醫治療,效果不顯。就診時全身散在性丘疹,狀如雲片,色淡紅,多處搔痕,劇癢難耐,夜不能眠,神情煩躁,體倦乏力,食少納呆,面色白,手足涼,舌淡苔薄白,脈細弱。查前醫所用方藥,為清熱涼血、疏風潤燥之品,患者自述服用後效果不顯。參考其發病時間並結合患者體質,診為太陽傷寒,兼有裡虛,為疏麻黃附子細辛湯桂枝湯加味,處方:
麻黃8g 黑附子9g(先煎1小時) 細辛3g 桂枝10g 炒白芍10g 乾薑10g 炙甘草10g黨參10g焦三仙各6g生薑10片,紅棗12枚,七劑,水煎服。
另囑患者,此病從寒得之,其愈時可能走表而出現瘙癢症狀加重,並伴隨類似感冒症狀:發熱、惡寒、流涕等諸多表現,此為排病反應,切勿生怪,及時電話告知。
患者服藥三劑後,電話告云:即日起全身畏寒,低熱,鼻流清涕,渾身酸痛,請假在家不能上班,皮膚瘙癢劇烈,幾不能耐。余告知云:“此為正邪交爭關鍵,切勿服用抗過敏藥或塗抹含有激素成分藥膏,只需頻頻服用所開藥方,日進兩劑,服藥後喝粥覆被發汗,汗出後病情必然大減。”患者遵從醫囑,頻服中藥,繼而啜粥覆被而汗,果如所言,第二日瘙癢大減,服盡餘劑後複診。
二診:2007年7月16日。患者皮膚瘙癢症狀大減,唯餘胸背略有瘙癢之處,微惡寒,時作噴嚏,流清涕。納可,二便調。舌苔薄白,脈細。效不更方,原方不變,繼服三劑。
三診:2007年7月18日。患者皮膚瘙癢基本消除,惡寒、噴嚏等表證消失,身體較前體力增加,食欲增進,舌苔薄白,脈細。此寒邪已解,唯餘體虛,予桂枝湯加味調和脾胃,益氣扶陽以收功。處方:
桂枝10g 炒白芍10g 炙甘草8g 黨參10g 生黃芪15g 乾薑10g 生薑10片, 紅棗12枚,七劑,水煎服。
之後,患者未再複診,一年後該患者介紹其他朋友就診時晤面,言及服藥後皮膚瘙癢至今未作,恢復如常人。
按:2006年為丙戌年,丙辛化水,中運水運太過;辰戌太陽寒水司天,全年寒水之氣太盛。患者體質本為虛寒,正逢寒水太過之運氣,該病夏月得之,夏季為裡虛表開之時,最易為寒所中。因此診為太陽傷寒,兼有裡虛。該患者雖然得病一年有餘,但其所傷為當年之寒氣,該隱伏之寒邪不除,病必不愈。因而主方用麻黃附子細辛湯,用以開太陽,溫少陰,散寒氣;合入桂枝湯以調和營衛,充養氣血,佐以乾薑、黨參溫煦中焦,全方內外合參,標本兼治。根據筆者個人臨床用藥經驗,附子、乾薑、桂枝、細辛等純陽藥品合用,從少陰直驅太陽,勢同接力,掃蕩寒邪最速。寒邪從表而出,極易病情加重,伴隨出現表證,患者服藥三劑後出現瘙癢加重,皮膚為表,寒氣必然從皮而解,是以瘙癢加重;伴隨惡寒、流涕、發熱等表現,此等表證正應“臟邪還腑,陰病出陽”之候,恰恰是疾病轉機之關鍵,務必除惡務盡,因進餘劑以蕩除寒邪。俟汗出後寒邪大泄,尚餘體虛,乃予桂枝湯黨參、黃芪、乾薑以充養氣血、溫煦脾胃以收功。
結語:《素問·生氣通天論》曰:“夫自古通天者,生於本,本於陰陽,天地之間,六合之內,其氣九州九竅五臟十二節,皆通乎天氣。”天地為一大宇宙,人體為一小宇宙,大小宇宙息息相通,人與自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體,人體必須適應自然界的變化,以保持內外環境動態平衡。因此,天時、氣象變化與人體生理、病理乃至疾病的發生、發展、轉歸等都有密切的關係。通過對每年五運六氣的分析,可瞭解天地自然的盛衰虛實,進而為醫者辨證施治時提供重要參考。《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曰:“先立其年,以名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躁濕風火,臨禦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意思是瞭解年之運氣狀況,就可明白此年病氣之五行六氣屬性,據此治病即可得到調治。《素問·六節藏象論》曰:“不知年之所加,氣之盛衰,虛實之所起,不可以為工矣。”更強調了掌握五運六氣對於醫家的重要性。
金元四大家之一河間劉完素在《素問玄機原病式·序》中說:“識病之法,以其病氣歸於五運六氣之化,明可見矣。”又說“不知運氣而求醫無失者,鮮矣!”認為五運六氣理論對中醫臨床有非常切實的參考意義。臨床上充分考慮當時的運氣情況,在望、聞、問、切四診的基礎上增加天地自然運氣情況這樣一個重要參考系,對於病因、病機的分析和認識上就多了一面鏡子,能夠幫助醫者更加精准的確定治則、治法,制定處方、用藥,進而提高診療水準,取得滿意療效。[彭鑫博士中醫文集]


蕁麻疹
蕁麻疹是臨床上一種很常見的疾病,究其原因與外在氣候因素及內在臟腑功能失調有關。
多年來,運用自擬疏風消疹湯治療本病,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基本處方:麻黃4克、連翹12克、大黃炭4克、蟬衣9克、赤芍10克、威靈仙9克、蛇蛻5克、甘草4克
用法:每日1劑,水煎服,早晚各服1次,7日為1個療程。如病未痊癒,可再進行第2個療程。
臨證加減法:搔癢甚者,可加地膚子10克、忍冬藤10克;時有腹痛隱隱,檢查大便發現有蛔蟲卵者,可加檳榔6克、苦楝根10克,或加胡黃連4克
典型病例:
牛某某,男,18歲,學生,1993年11月8日初診。
患者3年前曾發蕁麻疹,因數日自愈,並不在意。但其後每因感受風邪或飲食不節而屢屢發作,多發于夏秋季,四處投醫,但療效不著。這次因下河游泳而致蕁麻疹再度發作,腰、臀和四肢分佈尤多,呈紅色風團狀,有的地方連成大片,搔癢難忍,睡眠飲食均感不安,舌邊紅,苔薄白。按癢屬風象,色紅為熱,故本病性質屬於風與熱合,予自擬疏風消疹湯加減。
處方:麻黃4克、連翹15克、大黃炭4克、甘草4克、蟬衣8克、威靈仙8克、白鮮皮8克、赤芍10克、荊芥9克。3劑。
二診:服藥後,疹點較前見減,但仍有前消後起之勢,搔癢時輕時劇,晨起時可見眼瞼微浮腫,腹部時有隱痛。大便常規,發現有蛔蟲卵,在前方中加入檳榔8克、苦楝根10克、蛇蛻4克。2劑。
三診:服上藥後,疹點、搔癢明顯消失,面浮、腹痛等症也與之俱去。再服5劑,3年的頑疾痊癒。隨訪至今未見發作。
[評析] 本例從皮疹發病特點著手,周身出現紅色丘疹,或成片出現,搔癢不已,一派風熱徵象。肺主皮毛,故治療多從散風宣肺入手。肺與大腸相表裡,所以又常配合清腸泄熱之法,使表裡之邪分消。疏風消疹湯即旨在於此。麻黃有開肺、宣洩皮毛的作用,連翹祛除邪熱,大黃能導熱下行,意不在攻下,而在於使邪熱得以清解。配合蟬衣、蛇蛻等以祛皮膚之風熱,配合威靈仙、白鮮皮等,意在祛風勝濕,清熱解毒,再用赤芍以涼血清熱,佐以甘草調和諸藥,並助清熱解毒之力。諸藥合用,共奏開上、清中、泄下之功。
本病的發生除與感染和飲食有關外,每與腸道蛔蟲感染有關,在農村尤為多見。治療本病,如腹部時有隱痛,即使大便查不到蛔蟲卵,也可加用檳榔,往往收到較好的效果。這是否與該藥可以調整腸胃功能有關,尚待作進一步研究。
患本病者,應注意飲食。一般說來海鮮、蝦、蟹等物以忌食為妥,還應注意避免感受風邪或風寒,否則易加重病情或復發。[名老中醫孟澍江臨床經驗]


過敏方
組成:防風15~20克、蟬蛻15克、丹皮15克、地骨皮20~30克、白鮮皮15~20克、生地15~20克、白蒺藜15克、銀花20克、連翹15克、甘草5~10克。忌蝦、蟹、甜酒、酒等發物。
適應證:各種原因引起的過敏性蕁麻疹、皮膚劃痕症、過敏性皮炎、鼻炎等。
方解:各種過敏性蕁麻疹皮炎多是血熱生風引起。方中防風為祛風之聖藥為主,而以蟬蛻佐之,蒺藜助之,其餘諸藥均為清熱涼血之品,平淡之中具有協同之效,因血熱得清則風無由生也。
加減法:
(1)過敏性鼻炎,風多於熱者,可去銀翹,酌加桂枝、白芍自汗則加黃芪、五味
(2)治各種過敏性皮炎、蕁麻疹,尤須保持大便通暢,若大便結燥者,加大黃10克另泡服,便通停後服。
病案舉例:
例1過敏性鼻炎
鐘某,女,17歲,學生。1989年5月16日初診。患者一年多來,每日早晨起床後遇冷即不斷噴嚏,有時連續數十下,清鼻涕長流,平時遇冷風也發作,甚感痛苦。西醫診斷為“過敏性鼻炎”,服西藥後有疲乏倦怠之感,而來求治。察其舌苔白潤,脈浮緩。是為風邪外襲,肺衛不固之證。過敏方銀、翹、生地、白鮮皮,加黃芪20克、五味12克、桂枝15克、白芍15克。服4劑而愈。
例2過敏性蕁麻疹
鞠某,男,13歲,學生。1989年8月21日初診。患兒一周前全身突發皮疹,癢甚。一般先從耳後髮際等處開始,繼則胸腹、四肢皮膚出現紅色突起之癢疹,有的由散在性逐漸融成一片
西醫診斷“過敏性蕁麻疹”,用撲爾敏等藥有所減輕,但未控制發疹而來求治。目前仍大片發疹,癢甚,且腹中隱痛,大便正常。察其舌質偏紅苔白乾,脈滑數,乃血熱生風之證也。以過敏方白芍15克,服3劑而愈。[名老中醫郭子光臨床經驗]


治療蕁麻疹
一男性患者,60歲,患蕁麻疹搔癢鑽心難耐,數月不愈。切其脈浮面緩,並見汗出惡風之證,視其舌苔則白潤
辨證:證屬風邪稽留肌腠,營衛失和之“風疹”為患。
治法:驅風,調和榮衛。
處方:桂枝湯
藥後啜粥取汗,則癢止疹消,脫皮月盈掬。[劉渡舟傷寒論十四講]


有一次,我看一個老年人,渾身出很嚴重的蕁麻疹,越到夜晚癢得越厲害,睡不好覺。雖然是個小病,上了年紀的人了,也是影響健康的。找過很多大夫,涼血、清熱、疏風、解濕毒的方子都服過,白鮮皮、地膚子、苦參、荊芥、防風也都用過,就是不好。我一看,他的脈浮而緩,就問他:”你這個疹子除了渾身癢,還有沒有其他的病證啊?”他說:”我怕風,有時候還發熱,發熱的時候就出汗,出汗的時候就怕風。”這就和桂枝湯發熱、汗出、惡風、脈浮緩的主證吻合了,所以我毅然開了桂枝湯的原方,並囑咐他吃藥以後喝點兒熱粥,蓋上被子出點兒汗。果然,他吃藥以後汗出了,疹子就退了,後來就掉疹子的皮屑,病就好了。從這個病例,我們可以看出抓主證的重要性。[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是很好用的,治急性黃疸剛一發現時,發冷發燒頭疼,脈還見浮,效果特好。不但治黃疸,而且一方能治多病。地震那年(1976年),我在撫寧縣,有個男同學渾身癢癢,一撓一條紅線,在肉皮上鼓起來,挺難受,學習時也撓。後來找我看病,我一看,脈見浮,舌苔膩,小便發黃,我說是濕熱在表,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原方,吃了兩付就好了。麻黃連軺赤小豆湯治療西醫所說的蕁麻疹屬於風濕的效果很好,所以這個方子不但能治療黃疸有表證者,而且還能治療蕁麻疹。還有就是慢性腎炎有時尿少,這個病到重的時候就小便少,出現渾身特別癢,就是腎小球腎炎最後尿少了渾身特癢癢,用麻黃連軺赤小豆湯,這是一個特效方。一吃這個不但身上癢癢給止住了,而且有的時候也能利一利小便,開鬼門,潔淨府,開外竅,利內竅。我那女孩的老師的孩子叫王鵬,十四歲得了腎炎尿少,西醫同志說是尿不出尿,尿中的廢物到了血中,所以渾身又癢癢。後來怎麼治?我一看他脈浮,渾身又癢癢,我就開了麻黃連軺赤小豆湯,吃了一出汗,就好了。所以這個方子止癢、祛濕熱的效果是很好的。這個方子的藥味組成就是麻黃、赤小豆、連軺、杏仁、大棗、生梓白皮、生薑、甘草這些藥。這個”梓”念子(Zī),生梓白皮這個藥北方沒有,南方有,我們可以用桑皮代替。[劉渡舟傷寒論講稿]


祛風止癢湯皮膚瘙癢症
[方劑] 荊芥、薄荷、蘄蛇、地膚子、蟬蛻各10克,防風、當歸、威靈仙各12克,何首烏20克,甘草6克
[加減] 皮疹有糜爛滲液者土茯苓、蒼術、黃柏各12克皮疹部位灼熱紅腫者生地、金銀花各15克,丹皮、玄參各12克大便秘結者大黃、枳實、厚樸各12克熱重者黃芩、黃連、龍膽草各10克
[制用法] 水煎服,每天1劑。
[療效] 治療皮膚瘙癢症58例,治癒54例,好轉4例;過敏性皮炎29例,治癒27例,好轉2例;蕁麻疹14例,治癒13例,好轉l例;濕疹13例,治癒11例,好轉2例。
[驗證] 李x ,男,46歲,1978年1月14日就診。全身痛癢3年餘,每遇冬令則瘙癢更甚,診為皮膚瘙癢症。先後以抗過敏、鎮靜劑治療均未見效。近日症狀加劇,瘙癢難忍,徹夜難眠,全身遍佈抓痕、血痂,胸背及四肢有色素沉著、表皮脫屑,舌紅苔薄,脈弦滑。治以祛風止癢,養血潤燥。處以祛風止癢湯地膚子,加生地20克,丹皮、玄參各12克。服2劑後瘙癢大減,再進4劑,瘙癢全止,為鞏固療療效,又連服 劑,隨訪迄今未見復發。[全國名老中醫秘方]


程氏秘方治療蕁麻疹
[方劑] 蒼術、黃柏、荊芥穗、蛇床子、白鮮皮、粉丹皮各12克,防風、全蠍、蟬蛻、連翹、茯苓各10克,地膚子、烏梢蛇各15克,甘草7克
[制用法] 水煎服。
[功效] 治療蕁麻疹,療效甚佳。
[驗證] 侯xx ,女,26歲。自述1970年開始患此病,以後每年春秋兩季,遇風寒侵襲則發,經中西醫治療無效。於1973年8月來診。經服本方18劑而痊癒。後患者自服5劑以求根治,追訪5年未復發。
[備註] 有的患者服頭一二劑時,病情可能加重,這是除風藥驅邪出表之故,也是向愈的象徵,繼續服藥很快即可痊癒。[全國名老中醫秘方]


十全大補湯加味治蕁麻疹
[方劑] 黃芪、地膚子各30克,肉桂、制附子各6克,黨參、白術、茯苓、赤芍、白芍、當歸各12克,熟地黃15克,川芎、烏梢蛇、炙甘草各9克
[制用法] 上方水煎,每天1劑,分早晚2次服。服藥5劑後症狀減輕者,為藥症相符,可繼續服;反之,則為本方力所不及。
[驗證] 陸xx ,女,35歲,1952年11月2日初診。自述全身出疹塊已6年餘,反復發作,時隱時現,間多方用中西藥治療,效果不佳;平素自覺身倦乏力,畏寒肢冷,納差,失眠,月經量多色淡。舌淡,脈細弱。此為氣血兩虧,衛外不固,複為風寒之邪相克而發病。治宜補益氣血,祛風止癢。擬上方3劑。服3劑後,自覺病情好轉大半。後繼服20餘劑,告治癒。[全國名老中醫秘方]


艾葉酒治療蕁麻疹
[方劑] 白酒100克,生艾葉10克
[制用法] 上藥共煎至50克左右,頓服。每天1次,連服3天。
[驗證] 李xx ,男,27歲,1957年3月4日診。全身出淡紅色大小不等的風團,劇癢,反復發作3個月。診斷為慢性蕁麻疹。經上方治療3天痊癒,隨訪1 個月未見復發。[全國名老中醫秘方]


祛風涼血湯
[方劑] 蟬衣10克、防風9克、僵蠶10克、炒黃芩15克、丹皮10克、生地15克
[加減] 大便秘結生大黃5-9克
[制法] 每天1劑,煎2遍和勻,日2-3次分服。
[功效]蟬衣、防風、僵蠶祛風止癢;黃芩清肺熱;丹皮、生地涼血。
[驗證] 方xx ,女,25歲,幹部。就診日期:1957年7月15日。皮疹時起時沒,已經2周。疹起時高出皮膚,大小不一,色紅而癢,時感躁熱,口渴便結。舌紅苔薄黃、脈數。予本方治療。3劑後疹減大半,大便亦暢,5劑後皮疹及躁熱均解。
[備註] 忌辛辣刺激及海味動風之食物,禁煙酒。[全國名老中醫秘方]


黃耆桂枝湯
[方劑] 生黃耆30克、桂枝10克、蟬衣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薑10克、大棗10個(劈去核)
[加減] 夜間搔癢影響睡眠者酸棗仁15克、石菖蒲15克,寧心安神。
[制用法] 每天l劑,煎2遍和勻,日3次分服。
[功效] 生黃耆補氣固表;桂枝解肌散寒;蟬衣祛風止癢;白芍斂陰和營;姜棗調和營衛;甘草協和諸藥。風寒解,營衛和,肌表固,如是則正氣存內邪不可干,癮疹發作自當減少矣。
[驗證] 趙xx ,男,35 歲,幹部。就診日期:1980年1月25日,患蕁麻疹3年,時起時沒,寒冷時為甚,疹色淡紅或蒼白,大小不一,搔癢無時,舌苔薄白,脈緩。屢用撲爾敏,苯海拉明等治療,療效不好。予本方治療,服1周後發作減少,連服2周停止發作。
[備註] 避免接觸誘發因素。[全國名老中醫秘方]


某中年女性奇癢
女,46歲,絕經3年,面黃唇暗。身高160cm,曾經體重70kg,用減肥藥降至63kg。
主訴:蕁麻疹3年,一年到頭反復發,奇癢無比,久治乏效。小腿起疹子,皮膚由白轉黑
其他:咽部不適,寐差數年;慢性萎縮性胃炎10年,腹部無壓痛,空腹時吃東西痛;腹部脂肪厚,脂肪肝便秘,腳裂手乾、腫;左後頭痛;骨質疏松。
舌苔剝裂,濕潤,舌上有齒痕
處方:
效果較好,已守方治療月餘。
王曉軍:從整體看,患者43歲絕經,有卵巢早衰、雌激素水平低下之可能,傳統所謂腎陽不及者是,這也是王奇先兄選用金匱腎氣丸之原因吧。而其面黃唇暗,說明有血虛而濡潤不能之同時其血液循環亦屬不佳,長期用減肥藥物,且其蕁麻疹久治乏效,推其當為久用苦寒藥物攻下清利所致,這從其皮膚由白轉黑可以得到證明。一年到頭的復發,不排除久病而多瘀,此從其便秘及腳裂和左後之頭痛可證,若從局部的舌上有齒痕而濕潤來看當屬桂枝舌,腹部脂肪厚而又有脂肪肝,提示為代謝綜合征,而其腹部無壓痛來講,則當排除大柴胡湯證的可能,故方選五苓散,同時其咽喉不適而寐差當為半夏厚朴湯證,還有其寐差也不排除因身癢而導致。小腿起疹子是否說其小腿的皮膚乾燥?故當考慮用桂枝茯苓丸治療之,綜合上述,我意味著用八味通陽散(即五苓散半夏厚朴湯)再合桂枝茯苓丸較為允當,思路如此,希能就教于諸師友。
雍乾:支持溫經湯
“咽部不適,寐差數年;慢性萎縮性胃炎10年,腹部無壓痛,空腹時吃東西痛”病在太陰,腹滿食不下。
“便秘,腳裂手乾”溫經湯證,“骨質疏鬆”内分泌紊亂。
絕經後有溫經湯指證女性重點考慮溫經湯,至于體質不太典型當考慮激素紊亂的影響。另,有資料報道,溫經湯并不是絕對用于瘦人。
十世遺風:這個醫案有意思,我很有啓發。蕁麻疹雖小病,有時很麻煩。
我不支持溫經湯是腹壁薄的效果好,而且此方有澀腸作用,此病人便秘,腹壁厚。食後痛提示雖有虛寒,但有鬱熱,黃連黃芩證。但用溫經湯的地方還是很多,如提前絕經,失眠,骨質疏鬆,手足裂等,但不急,急的是蕁麻疹。煩請樓主公布答案時,將這幾個症狀的治療情況交代一下。
各位如何看待此蕁麻疹的病因,也請樓主解釋一下。
網友:我不支持溫經湯是腹壁薄的效果好,而且此方有澀腸作用
曾治一崩漏患者,體胖、面黃,口唇乾燥,手足皸裂,睡眠不 佳大便3~5/次、形如羊糞。用溫經湯一月,除手足皸裂外,諸症皆癒。看來肥人也可出現溫經湯症,溫經湯亦可用于便秘。
這個醫案很有啓發,這兩天又學習了一下溫經湯
1.覺得這個病人絕經三年,蕁麻疹就反復發作了了三年,從溫經湯主治的疾病和主證來看,這個病人有眠差,慢性萎縮性胃炎,骨質疏鬆,腳裂手乾、腫符合溫經湯的應用標準
加上淩峰沐昱分析
病患咽部不,寐差數年,慢性萎縮性胃炎——麥門冬湯
面黃唇暗,腳裂手乾、腫;左後頭痛;舌苔剝裂,濕潤——桂枝茯苓丸
另外病人慢性萎縮性胃炎10年,腹部無壓痛,空腹時吃東西痛(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桂枝湯?(存疑)
2.覺得存疑地方有兩個,一是原文中有下利(黃師也常用治療絕經後腹瀉的病人),二是黃師也說溫經湯體質的病人常在絕經後消瘦,而此患者卻是腹部脂肪厚,脂肪肝,便秘(我想這是小榮版主選擇防風通聖散的重要依據,但我覺得此患者上部熱象不明顯,此方不適宜)
3.我初期也選擇了五苓散,正如王小軍版主分析的從局部的舌上有齒痕而濕潤,腹部脂肪厚而又有脂肪肝,但五苓散幾個主證都沒出現 ,還有從五苓散的疾病譜來看隻涉及到脂肪肝,但不具有特異性,還有一個是腳裂手乾、腫(當時認為是水腫了,現在看來應該是指掌角化)
4.黃師的方-病-人的思想,最重要的是人,因此我覺得從人來看,盡管有存疑之處,應該選擇溫經湯桂枝茯苓丸
雖然有點馬後炮,但是我覺得錯更讓人能記住,希望樓主和各老師指教
袁建國:此患者的皮膚瘙癢與絕經後的激素水平低下有關,絕經後一般並不會發生特殊的皮膚病,但有些皮膚病好發于這個階段或者在這個階段惡化,如更年期角化病,手掌及腳底皮膚過度角化,,皮疹,牛皮癬,神經性皮炎,,濕疹,外陰瘙癢等等。可能由于全身性新陳代謝異常,譬如像糖尿病,隱形糖尿病,或内分泌功能失調,致皮膚呈退行性改變,這樣就很容易發生全身或局限性皮膚瘙癢。瘙癢往往在冬季氣候變冷,乾燥時加劇。咽部不適,失眠,頭痛為絕經後的精神神經症狀,腹部脂肪厚,脂肪肝由于絕經後新陳代謝障礙及有可能與家族性肥胖傾向有關,這些病人的脂肪容易堆積在腹部,髖,臀部,乳房等。
患者絕經偏早,素體衝任不足可知,面黃唇暗,手足乾裂—-血虛血瘀,而血虛血瘀——生風致癢。綜合諸症,此屬于衝任虧虛,瘀血阻滯,治宜溫經補虛,活血行淤,
從調體入手考慮選用溫經湯+桃仁增強活血,潤便,+仙靈脾巴戟肉溫補腎陽,提高激素水平。(絕經期的某些皮膚病用雌激素有效)
我在用溫經湯的過程中沒有發現沒有澀腸的副作用,其中的當歸,麥冬,白芍,阿膠就有潤的作用。
感謝各位的熱烈討論!
黃師處方如下:
吳茱萸6 黨參12 法半夏10 麥冬20 甘草10 桂枝10 白芍12 當歸12 川芎12 丹皮12
乾薑6 阿膠10 紅棗30 麻黃6 制附片6 北細辛6 七帖 (溫經湯++麻黃附子細辛湯
關于麻附辛湯的用法:經查,麻黃附子細辛湯,《傷寒論》裏是這樣說的: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脈沉=唇暗,面黃屬于脾胃範疇,中年期婦女絕經後,經水未能排盡,過多營養成分在體内,從而引起諸如蕁麻疹等證,故應增強心臟(麻黃作用),提高腎陰(附子作用),我認為黃師出的方,確實是恰到好處。我是初學者,隻是盡力去理解,如果解釋錯誤的地方,還望各位指證!在此先謝謝各位的批評和指證。[黃煌醫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