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陽益胃湯

升陽益胃湯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整理

出處:

《內外傷辨惑論.李杲》

原文:

脾胃虛則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乾舌干,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欲食,食不消;兼見肺病,洒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當升陽益氣,名之曰升陽益胃湯。

升陽益胃湯:黃耆(二兩)、半夏(洗,此一味脈澀者用)、人參(去蘆)、甘草(炙,以上各一兩),獨活、防風(以秋旺,故以辛溫瀉之)、白芍葯(何故秋旺用人參、白朮、芍葯之類反補肺,為脾胃虛則肺最受邪,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羌活(以上各五錢),橘皮(四錢),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澤瀉(不淋勿用)、白朮(以上各三錢),黃連(一錢)。

上㕮咀,每服秤三錢,水三盞,生薑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早飯後。或加至五錢。

服藥後如小便罷而病加增劇,是不宜利小便,當少去茯苓、澤瀉。若喜食,一二日不可飽食,恐胃再傷,以藥力尚少,胃氣不得轉運升發也,須薄味之食或美食助其藥力,益升浮之氣而滋其胃氣,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而助邪氣之降沉也。可以小役形體,使胃與藥得轉運升發;慎勿太勞役,使氣復傷,若脾胃得安靜尤佳。若胃氣稍強,少食果以助谷藥之力。經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者也。

討論:

《醫門法律.喻昌》:「升陽益胃者,因其人陽氣遏鬱於胃土之中,胃虛不能升舉其陽,本《內經》“火鬱發之”之法,益其胃以發其火也。升陽方中,半用人參、黃芪、白朮、甘草益胃,半用獨活、羌活、防風、柴胡升陽,復以火本宜降,雖從其性而升之,不得不用澤瀉、黃連之降,以分殺其勢。制方之義若此」。

《醫方集解.汪昂》:「此足太陰、陽明藥也。六君子助陽益胃,補脾胃之上藥也,參、朮、苓、草、陳皮、半夏,加黃耆以補肺而固衛,芍藥以斂陰而調榮,羌活、獨活、防風、柴胡以除濕痛而升清陽,茯苓、澤瀉以瀉溼熱而降濁陰,少佐黃連以退陰火,補中有散,發中有收,使氣足陽升,則正旺而邪服矣」。

《絳雪園古方選注.王子接》:「升陽益胃湯,東垣治所生受病肺經之方也。蓋脾胃虛衰,肺先受病,金令不能清肅下行,則溼熱易攘,陽氣不得升,而為諸病。當以羌活、柴胡、防風升舉三陽經氣;獨活、黃連、白芍瀉去三陰鬱熱佐以六君子調和脾胃;其分兩獨重於人參、黃耆、半夏、炙草者,輕於健脾,而重於益胃;其升陽之藥,銖數少則易升,仍宜久煎以厚其氣,用於早飯午飯之間,藉穀氣以助藥力,才是升胃中之陽耳。至於茯苓、澤瀉,方後注雲:小便利不淋勿用,是滲泄主降,非升陽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