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喘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整理
虛喘治驗
廣東鹽大使汪公。回杭途次。偶感微邪。又加忿怒。遂致喘逆倚息不卧。余因治桑觀察之症。乘便召診。其息甚促。音不接續。面色黧黑。中有油光。脈浮部豁大。中部空芤。沉部細弱。不相聯貫。余曰。此症邪少虛多。勿誤用表散。進二加龍牡湯二劑而安。[一得集]
陳信良肺虛喘咳治驗
寧波蓬萊宮羽士陳信良。患虛喘。咳逆無痰。動喘乏力。脈虛自汗。症屬肺脾兩虛。與西洋參、冬蟲夏草、川貝、青鹽陳皮、阿膠、當歸、杞子、枇杷葉、蒺藜、牡蠣等。土金相生。服二十餘劑而癒。[一得集]
尹季藩風熱咳喘治驗
尹季藩素好豪飲。癸未春患風溫咳嗽。氣喘。微有寒熱。脈浮而數。此溫邪犯肺。肺失清肅之令。與連翹、杏仁、牛蒡子、條芩、桔梗、枳殼、竹茹、羚羊角等。一劑而癒。[一得集]
寒邪挾飲喘咳治驗
郭姓年四十許。素有痰飲。每值嚴寒。病必舉發。喘咳不卧。十餘年來。大爲所苦。甲申冬。因感寒而病復作。背上覺冷者如掌大。喉間作水雞聲。寸口脈浮而緊。與小青龍湯。二劑即安。至冬乃灸肺俞大椎中脘等穴。以後不復發矣。凡飲邪深伏臟腑之俞。逢病發作。用灸法必能除根。惜人多不信。致延終身之疾。可慨也。[一得集]
馬姓婦暑熱氣喘治驗
馬姓婦。夏月患氣喘嘔吐。頭汗如雨。粒食不進。已二日矣。乃邀餘診。其脈大而數。舌苔微白。中心黃而四旁帶赤。餘曰此暑邪充斥肺胃氣失肅降成喘乃以葶藶子知母南花粉枇杷葉碧玉散川連一劑而癒。[一得集]
一童子,年十一,手足臂腿及指頭面遍身浮腫,數日後,漸至沉重,氣喘不眠。
用黃皮柑子一個,同甜酒釀二斤,煮至將乾,去柑内核,取柑連酒食之,二次全癒。此林屋山人經驗方也。[驗方新編]
一婦平日持齊,腸胃素枯,天癸絕後,經猶不止,似有崩漏之意。嘉言治已痊可,時值秋燥,人多病咳,而血虛津枯之體,受傷猶猛,胸脅緊脹,上氣喘急,卧寐不寧。咳動則大痛,痰中帶血而腥,食不易入,聲不易出,寒熱交作。申、酉二時,燥金用事,諸苦倍增。其脈時大時小,時弦緊,時牢伏。服清肺藥,如以勺水沃焦,無裨緩急。嘉言告以肺癰將成,高年難任,用葶藶大棗瀉肺湯,先通肺氣之壅,即覺氣稍平,食稍入,痰稍易出,身稍可側,大有生機。嘉言曰:未也,吾見來勢太急,不得已而取快于一時,然暫開者易至復閉,復閉則前方不可再用。今乘其暫開,多方以圖,必在兩月後,交冬至節,方是癒期。蓋身中之燥,與時令之燥,膠結不解,必俟燥金退氣,而肺乃得寧。此兩月間,屢危屢安,大率皆用活法斡旋。
緣肺病不能用補,而脾虛又不能生肺,肺燥喜于用潤,而脾滞又艱于運食。今日脾虛之極,食飲不思,則于清肺藥中,少加參、朮以補脾,明日肺燥之極,熱盛咳頻,則于清肺藥中,少加阿膠以潤燥。至立冬之午刻,病者忽云:内中大覺清爽,可得生矣。奇哉!天時之燥去,而肺金之燥遂下傳于大腸,五、六日不一大便,略一潤腸即解,正以客邪易去耳。至小雪節,康健加餐,倍于平日。蓋胃中空虛既久,勢必加食,復其水谷容受之常,方爲痊癒也。[顧松園醫鏡]
一人氣喘自汗,晝夜不眠不食。醫以外感治之,益甚。仲淳曰:此腎虛氣不歸原,故火上浮,喘汗交作,脾虛故不思食。亟以麥冬、枸杞、五味滋陰斂肺,蘇子、橘紅降氣消痰,茯苓、白朮、棗仁補脾斂汗,不數劑而癒。[顧松園醫鏡]
一婦産後氣喘,仲淳投人參、蘇子、麥冬各五錢,一劑即癒。三日後,忽自汗無間,晝夜聞響聲及飲熱湯即汗遍體。投以參、 各五錢,加歸、地二劑不效。遍檢方書,有云汗爲心液,凡服固表藥不效,法當補心。恍然曰:是已。此婦素禀有火,氣非不足也。産後陰血暴亡,心主血,故心無所養而病汗。以棗仁一兩爲君,歸、地、杞、芍、麥冬、圓肉、牛膝、杜仲、五味、牡蠣大劑與之,至三十二劑罔效。病家欲令更方。仲淳曰:吾前所以投參、不應,而遽止之者,以參、 爲氣分藥,劑且大,其不應者,必與症不合也。茲得其情,復何惑乎?蓋陰血難成易虧,不可責效旦夕,仍投前藥。至四十二帖,汗漸收,忽得睡,睡至四日夜,一醒霍然,顔色逾常。血足則色華也。[顧松園醫鏡]
再來說一個醫案,就是前面的那位喝童便的于中甫同志,這次是他的老婆病了,我再次感慨一遍,這家人真是幸運啊,有繆希雍這樣的中醫大家做朋友,一家人都受益啊,現在哪兒找這等好事啊。
這位於夫人患的什麼病呢?原來是生了孩子以後,突然患了氣喘這個病。
繆希雍來了以後,因為當地的風俗是,沒滿月的產婦是不能見外人的,所以就憑著家屬的敘述,開了方子,用人參、蘇木、麥冬,喝了一付藥以後,就不喘了。
沒想到,五天以後,患者忽然開始大量的出汗,無論白天晚上,只要一聽到響動,就開始出汗,稍微喝點熱水也是全身大汗。(晝夜聞響聲,及飲熱湯茶,即汗遍體)
這可奇了怪了,怎麼會出現如此大汗呢?
繆希雍在門外面轉了好多圈,反復地想,起初,以為是虛呢,就開了人參、黃耆、當歸、地黃,結果喝了兩付沒有效果,繆希雍立刻意識到,藥不對證!於是趕快讓患者停藥,然後就自己再仔細地思考。
繆希雍實在是個謹慎的醫生,我們在他的醫案裡,經常會發現,他在思考病情的時候,經常要翻閱許多醫書,來尋求支持診斷的證據。(順便八卦一句,這就應該是現在全球最流行的循證醫學的概念,其實,循證醫學的創始人也說,他的想法是從中國古代的文獻考據中來的)
繆希雍對此案,也是翻遍了醫書,尋找相似的論述,在翻到明朝名醫戴原禮的《證治要訣》的時候,他突然感覺戴原禮的論述很有見地,戴原禮說:如果出汗使用固表藥沒有效果,那麼就要補心,因為汗者,心之液也。(這是中醫的特殊概念,中醫認為血和汗同源,而汗為心之液)
繆希雍就對於同志說,原來你的夫人是產後陰血不足,心無所養,才導致的大汗啊,我現在明白了,就開方子治療吧。
於是就開了一個方子,其中以酸棗仁作為君藥,重用到了一兩,這個分量夠大的了,好在那時候酸棗仁還特便宜。
服用了三十二付以後,還是沒有見到什麼效果,大家全都很失望,心想,這位繆大俠別不是又給看錯了吧。
於是,于同志就支支吾吾小心翼翼地提醒了一下繆希雍。
但是,這次繆希雍十分肯定,他說:“這是因為陰血難生的緣故啊,不要著急,這不是一兩天就能夠見效的,再等等。”
就這樣,這個方子又接著服用了十天,到第十天的時候,于夫人忽然覺得非常的困,於是就投床大睡,這一睡可不得了啦,整整睡了四天!
睡醒以後,病就痊癒了。
而且,于同志還發現了一個意想不到的收穫,病好了以後,夫人變得更漂亮了,皮膚變得比去隔壁“西施美容院”做幾百兩銀子的面膜還光潔紅潤,原話是“顏色愈常”,原來,這是氣血更充足的緣故啊。[古代的中醫]
有的時候出差,也會碰到各種患者,那天出差到揚州,乘著小舟路過蘇州,肚子餓了,得上岸吃飯啊,就叫船家把小舟停到桐涇橋邊,然後上岸。
誰也沒有想到,這船停的位置,正好是擋在一家人的門口。
這家姓倪,是以賣柴火為生的。
此刻他們家的老爺子已經病危,家裡人看病人已經不行了,就哭哭啼啼地開始準備後事了。
船家恰巧看到了,可憐不過,就跟人家說:剛上去吃飯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徐靈胎,你們還不趕快求求,沒準兒能活呢!人家剛救活了一個死了三天的!
徐靈胎可真冤啊!
倪家的兒子一聽,有這麼巧?我們已經聽說過這事兒了(謠言傳得真快啊),這位高手請都請不來啊!天哪,我老婆昨天燒的香還真靈哩!
晚上的時候,徐靈胎回來了,正要登舟,倪家的兒子攔住了他,“哀泣求治”。
徐靈胎聽完,二話不說,進了屋子來診視患者。
診視的結果是,這個患者患的是傷寒,已成陽明腑實之證,應當用瀉下之法,但是由於沒有使用,結果邪熱內熾,“昏不知人,氣喘舌焦”。
徐靈胎說:“這是大承氣湯證啊,就用原方,不必加減!”(大承氣湯是張仲景的《傷寒雜病論》中的藥方,主要功能是通過瀉下來清陽明腑實之邪熱與燥結的)
然後提筆寫了大承氣湯的方子,告訴患者:“喝了一付藥如果大便沒有瀉出來,就接著服,一旦患者瀉了,就千萬不要再服用了!”(一劑不下則更服,下即止)
然後登舟,揚帆而去。
當在揚州辦完了事兒,回來仍舊路過蘇州。
這已經是一個月以後了,巧的是,小舟仍然停在倪家的門口(不知道是不是船家故意的)。
再看倪家老爺子,正扛著柴火幹活呢,“其人已強健如故矣”。
一家人忙拜謝徐靈胎。
徐靈胎微微點頭笑了笑,又踏上了歸途。
水波中,小舟已經蕩出好遠了。
還可以依稀看到一家人在那裡招手呢。
多年以後,當徐靈胎在記錄這則醫案的時候,還在感慨,張仲景那個時候的古方,如果方子與病、證相吻合的話,那效果真是如神啊,可是周圍的醫生往往不會用,就是因為總是不能塌下心來認真地閱讀《傷寒雜病論》啊。[古代的中醫]
腎陽不足.寒水上沖型
[證候表現]咳喘不能平臥,頭汗如珠,腰腿疼痛,足冷如冰,下肢浮腫,舌苔白,脈弦緊,尺大或兩尺均微。
[治則]溫腎納氣。
[方藥]金匱腎氣丸加減:
生地9克 山藥9克 山萸肉9克 五味子9克 茯苓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附子9克 肉桂5~9克 車前子9克 懷牛膝9克
若無山萸肉,可改用補骨脂9克。
[案例]
張某,女,40歲。門診號:27898。
1960年3月18日初診:咳喘數十年,近1月來連續喘嗽不止,不能平臥,心悸,腰酸背困,足冷如冰,7~8天來下肢出現浮腫,咳喘更加嚴重,頭汗時出,但足趾更冷,經西藥抗生素、氨茶鹼,中藥小青龍湯、蘇子降氣湯、射干麻黃湯、定喘湯等治療半月餘無效。口唇舌質微青紫,舌苔白,脈沉細,尺大而弦。治宜溫腎納氣。方用金匱腎氣丸加減:
生地12克 山藥9克 山萸9克 茯苓9克 五味子9克 澤瀉9克 丹皮9克 車前子9克 附子9克 肉桂9克 懷牛膝9克
服藥2劑,咳喘明顯改善,浮腫亦大部分消失.繼續原方治療半月,症狀大部分消失。
按:本例咳喘患者屬腎陽虛,腎不納氣型,故用濟生腎氣丸溫陽補腎而利水。方中五味子與六味地黃湯合用名都氣丸,主治腎陰虛而氣喘呃逆者,五味子功擅納氣平喘,故本方能在溫補腎陽之基礎上增加利水消腫、納氣平喘之功效。[李翰卿醫學全集]
體強
人身體屬陰,其所以和柔者陽氣也,陽虛則渾身強硬矣,宜補腎溫胃。陽者胃脘之陽,腎者真陽之窟也。若因惱怒而身強,肝氣逆也,宜平肝順氣。如因受寒而身強,陽不舒也,宜溫中散寒。如因多食而身強,脾不運也,四逆散消食健脾。若因厥而身強,治厥而身強自癒。
身強一證,陽氣閉寒者有之,所因不同,宜?證而施治。不專于虛,亦有實證而陽不得通暢者,疏之則癒,不可用補也。當以脈辨之。
驗案
一人身熱,至六七日,醫用地黃湯,遂致身體硬強,六脈沉伏,目定口呆,氣喘不能吸入。此能呼不能吸,病在中焦實也;中焦實者,脾不運。方用遠志、茯神各一錢,附子四分,去白廣皮六錢,磁石、蘇梗各一錢五分,沉香二分。一帖身和,六帖而安。蓋脾者為胃行其津液者也,脾不運則胃陽不行于肌肉,肉?無陽,所以強耳!醒其脾則胃陽通而身和矣。[周慎齋遺書]
又云:有人忽氣上喘,不能言語,口中流汁,吐逆,齒皆搖動,如欲脫狀。氣喘轉大,悶絕復蘇,名曰:傷寒并熱霍亂。用大黃、人參各半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去滓熱服自安。[奇症匯]
程文彬治一孕婦,懷七月,胸膈飽悶氣喘,忽吐一物。如小腸寸許,舉家驚疑其胎爛。程至診得寸口脈洪滑,知其氣血少,胎氣逆上,中焦素有濕熱,濕生痰,知所吐之物乃痰結聚,病名子懸。以紫蘇飲,加芩連貝母十劑穫癒。[奇症匯]
江汝潔治一老婦,病虛弱氣喘,左身半自頭面以下至足,發熱自汗,單衣被不能耐。右身半自頭面以下至足,濃衣被不能溫,如此三年矣,醫藥不效。汪診其六脈,舉之俱微而略弦,按之略洪而無力,二關脈略勝于二寸。經曰:微則為虛。又曰:諸弦為飲。又曰:洪爲陽為熱。又曰:無力為虛。據此則知風邪入脾,表裏陰陽氣血俱虛之候作也。經曰:治病必求其本,令受風邪,乃木來侵土。又風自太陽而入脾,先當以太陽疏洩以固表,次當養脾而 木,俾脾無賊邪之患,則血氣漸平而左熱右寒之疾可除也。以石膏、款冬花各三錢,官桂、甘草半之,研為細末,以管吹入喉中,濃茶送下三四錢,嗽喘即止。次日用滋補之劑,白朮二錢半,白芍、香附各一錢半,黃 、陳皮各一錢,甘草三分,水煎服,後除芍藥,加人參三錢,數服而癒。[奇症匯]
一儒者,咳嗽,用二陳、芩、連、枳殼,胸滿氣喘,清晨吐痰,加蘇子、杏仁,口出痰涎,口乾作渴。余曰:清晨吐痰,脾虛不能消化飲食也;胸滿氣喘,脾虛不能生肺金也;涎沫自出,脾虛不能收攝也;口乾作渴,脾虛不能生津液也。用六君子加炮薑、肉果溫補脾胃,更用八味丸以補土母而安。[明醫雜著]
一婦人,脾胃虛弱,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紮,手揚足擲,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兼青。此肝木乘脾胃也。用六君子加柴胡、升麻治之而蘇;更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調理而痊。
若老痰,用海石、半夏、栝蔞仁、香附米、連翹之類。五倍子佐他藥,大治頑痰,宜作丸服。
愚按前症若脾氣壅滞,痰客中焦者,宜先用此方以治其痰,後用六君子以調補脾氣,其痰自消。若始未悉治其痰,則脾氣益虛,津液不行,而痰益盛矣。[明醫雜著]
一産婦,勤于女工,忽仆地,牙關緊急,痰壅氣喘,四肢不遂。此氣血虛而發痙,朝用補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夕用八珍湯加半夏,各三十餘劑,不應。此虛之未復,藥力之未及也,仍用前二湯,各五十餘劑尋癒。[明醫雜著]
職坊盧抑齋,飲食素少,忽痰壅氣喘,頭搖目劄。揚手擲足,難以候脈,視其面色黃中見青。此肝木乘脾土,如小兒慢驚之症。先用六君、柴胡、升麻而安,更以補中益氣加半夏而痊。[明醫雜著]
舉人餘時正子,傷食發丹毒,服發表之劑,手足抽搐;服抱龍丸,目 、氣喘、痰盛。余謂此脾胃虧損而變慢驚也,無風可祛,無痰可逐,乃虛象也。遂用六君子加附子,一劑而安,再劑而癒。[明醫雜著]
一小兒,傷食發熱,面赤,抽搐,嘔吐,氣喘,吐痰。余以爲飲食傷脾發熱,肺氣虛弱所致耳!用六君子湯再加炒黑黃連、山梔各二分,一劑頓安。[明醫雜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