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疹

濕疹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整理

陰囊濕疹
王占璽醫案:倪某某,男姓,38歲。患陰囊濕疹一月余,於1971年11月23日前來就診。患者一月前,自覺陰囊發癢,抓破則流黃水,繼則龜頭及肛門周圍均見濕疹,尤以陰囊為甚,曾外用膚輕鬆和中藥洗劑,雖見好轉,但時好時犯,後龜頭發生潰爛,病人搔癢難忍,舌淡苔白,脈沉緩稍滑,乃濕熱下注,遂投苦參30克,水煎外洗,並以龍膽瀉肝湯加減化裁內服,外洗六次而愈。(《張仲景藥法研》1984:560)
按語:肝經熱毒下注之證,故以苦參湯熏洗之。加服龍膽瀉肝丸,以增清利肝經濕熱濁毒之功。[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狐惑病(白塞氏綜合征)
王足明醫案:李某,女,32歲。自述1960年即患白塞氏綜合征,經積極治療,明顯潰瘍已愈。診見:外陰濕疹,搔癢溢水,雙眼乾澀,全身發小膿瘡,雙下肢紅斑累累,抓破流脂,形體瘦弱,面白無華,納差口苦,小便灼熱短黃,大便乾結難下,每次經血量多,經潮時諸症減經,經淨後病又如故,舌紅,苔黃厚膩,脈細緩。此乃狐惑病,舌紅,苔黃膩乃濕熱之象。濕熱蘊結,蒸腐氣血,氾濫周身則為膿瘡,流注陰部則生潰爛,濕疹搔癢等,熱毒迫血則經多,經行諸症減是濕熱隨經而泄,病久損傷氣血,故脈細緩而形神俱不足也。此虛中夾實,治當涼血解毒,清利濕熱,調補氣血:赤小豆25克,當歸10克,苦參12克,銀花12克,知母12克,苡米25克,車前子10克(包),地榆炭18克,熟地炭18克,淮山藥15克,黨參12克,黃芩炭10克。每日1劑,水煎。
上方服4劑後,月經尚未乾淨,陰部潰瘍如故,但濕癢消失;下肢紅斑隱退,膿瘡亦有癒合之勢,食納稍增,仍溲黃便結,舌苔黃,根部稍膩,為防經後病情加重,守服原方4劑,藥後月經已淨,外陰濕癢未發,膿瘡已愈,陰部潰瘍亦將癒合,唯黃白帶下增多,此乃濕熱蘊毒已現外出之機,仍守原方去知母,加草薜12克,連服10劑後,諸症消失,經婦科檢查證實:“陰部潰瘍已全部癒合”。出院後仍予上方5劑,以鞏固療效,隨訪年餘,未見復發。 (廣西中醫藥1982;<4):5)
按語:縱觀脈證,為狐惑病化膿階段,表明內有濕熱蘊毒,用赤小豆當歸散加清熱解毒涼血之品,正為恰當。[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濕疹
張廣麒醫案:陳某某,女,27歲,1981年11月8日來診。患慢性濕疹3年,發作無定時,四季皆有,無明顯誘因,多番治療獲效不顯,三天前因急性扁桃腺炎後呈急性發作。皮疹密佈集簇成片,呈紅色斑丘疹狀,高出於皮膚,以暴露部位多見,紅腫灼熱癢甚,顏面及下肢有搔破結痂及少量滲出液,雜有膿瘡樣損害。大便乾難解,口於但不思飲,近年來月事延期,經量少、色黑,少腹經常冷痛,畏寒,四肢厥冷。舌質淡夾青,苔白薄。脈象沉弦。證屬寒實內結,營衛(氣血)不調。處方:附片15克,細辛6克,大黃15克,桂枝12克,白芍10克,土茯苓20克
服2劑後,大便通暢,肢冷畏寒近愈,皮疹紅腫灼癢減半。繼方加綠豆20克,再服2劑,灼癢痛止,濕疹基本乾萎轉為晦暗。繼以桂枝湯綠豆、赤小豆、苡仁、土茯苓2劑,濕疹痊癒,留下色素沉著疤痕。(雲南中醫雜誌1983;(3):23~24)
按語:患者得病三年,除皮膚科用藥外,中藥多為清熱解毒、涼血活血、祛風除濕之品,鮮有養血安神、調肝益脾之味。皮疹頑固,發作頻繁,每次發作均須中西藥治療二周多方能逐漸緩解。該案數用寒涼而損傷中陽,又因咽痛貪涼飲冷致寒濕內結,故主以大黃附子湯溫經散寒,攻實瀉下。因兼沖任不調,而加桂枝、白芍調營衛及溫經斂陰和陽,佐土茯苓清熱除濕解毒,獲效甚捷。[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小兒濕疹(二則)
王二留,9歲,車站家屬。1972年正月初七,患黃水瘡45日,始起于頭頂部,搔癢抓破後,黃水所到之處即浸淫成片,漸及前額,雙頰,四肢,胸背,全身無一處完好。日夜瘙癢無度,嚎哭不止。頸側、腋下、鼠蹊部之淋巴結全數腫大疼痛,高熱煩渴。其母以玉米蕊棒給其搔癢,搔至血水淋漓亦不能止癢。時病孩已不能起床,其父來城代訴病情,考慮為濕熱化毒,乃疏連翹敗毒三妙湯,重加土茯苓、苦參、白藓皮、苡仁化濕,生石膏清陽明經熱:
土茯苓120克,煎湯代水煎下藥:
二花、連殼、生石膏、苦參、白藓皮、生苡仁各30克,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桔梗、蒼朮、黃柏、芥穗、防風、甘草各10克,3劑。
上藥服後,黃水漸少,患兒已能起床,由其父背來門診就醫。視之,其衣褲皆被黃水痂黏于身上不能揭起。據云,夜間脫衣睡覺,早上起床,其身上之黃水瘡痂即和被子黏在一起,一揭就要黏去少許皮肉,痛苦不堪。如此重症,確屬罕見。仍予原方6劑,3劑内服,3劑洗,内服方加全蟲12隻、蜈蚣1條、烏蛇肉30克研粉,蜜丸先服。
另擬外敷滲藥:
蛤粉、青黛、滑石、甘草、生硫黃、蒼朮、黃柏、苦參各30克,雄黃、冰片各15克,共研粉,洗後乾滲乾瘡面。
一周後又帶病兒來診,其症已癒七八,全身脫一層殼。用二診方後即不再流黃水,癢亦輕微。唯夜間煩渴,心煩不寧,瘙癢時有發生。舌光紅無苔,便燥3~4日一行,努責殊苦,甚則肛裂出血。證屬血虛生燥,乃予大劑桃紅四物湯首烏、蒺藜、黑芝麻、丹皮、紫草,5劑後痊癒。

城關糧食加工廠曹繼柱之女1歲半,泛發性濕疹70餘日,用上方小其劑,3日而癒。1983年1月8日受風復發,針尖大之紅疹密匝匝布滿全身,胸腹四肢重,瘙癢無度,哭鬧不休,夜甚。搔破流淡血水,血痂斑斑。證屬濕疹後血虛風襲,風毒鬱于血絡,演化為”血風瘡“症。予下方3劑,養血涼血疏風解毒又癒。
生地、當歸各10克,赤芍、川芎、桃仁、紅花、丹皮、紫草、白蒺藜、首烏、皂刺、炒芥穗各5克,烏蛇15克,鮮生薑3片,棗4枚
按:小兒濕疹古謂胎毒,由孕期過食辛辣發物,遺毒于胎兒所致。出生後,多數在3周内透發于外,當因勢利導用連翹敗毒散三妙敷(“散”之誤?),重用土茯苓、白藓皮(可清濕熱,療死肌)、苦參,升散化濕,清解内毒,經治數百例,少則3劑,多則5劑即癒。重症加蟲類藥(全蟲、蜈蚣、烏蛇)入絡搜風解毒,止癢特效。本病治則,以清解内毒為主。滲出液多者,可選解毒、拔毒、清涼燥濕止癢散劑外滲。若内毒未清,單用斂瘡塗劑,則易使濕毒内攻。南關鎮一小兒,濕疹用膏劑外塗,外症消失,3日後内變為急性腎炎。此時仍以連翹敗毒散麻黃、紅豆,透毒于外,仍未為晚。可惜醫者不察,只管打針輸液,不效,去太谷住院,焦頭爛額,致成腎病綜合症。數月後邀余診治,問明原委,遂以連翹散毒散麻杏苡甘湯紅小豆、丹皮、紫草,每服皆得潤汗,小便漸多,浮腫、蛋白尿逐日消退,月餘痊癒。
濕熱為黏膩之邪,如油入面,纏綿難解。經治病例,由于過用升散燥濕之劑,有個别病例出現燥化、傷陰之弊,此亦”見病治病”之過。以桃紅四物湯涼血活血,養血潤燥,可免此弊。[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過敏性濕疹
白改素,女,35歲,南王中煤礦家屬,1983年9月7日初診:患過敏性濕疹52天。初病右頭維穴處起紅疹,瘙癢極重,搔破後流黃水,浸淫成片。繼而背部及少腹起大片風團,搔破後流黃水。日輕夜重,奇癢不能入睡。近1周來繼發感染,泛發性膿疱瘡布滿少腹及背部。腹股溝及耳後淋巴結腫硬劇痛。脈細數,舌尖部有瘀點。經抗菌、抗過敏治療20日不能控制,濕熱化毒深伏血分,擬方清透。
基本方加二花90克,連翹、木鱉子各30克,苡仁45克,蒼朮、黃柏各15克,“全蟲12隻,蜈蚣2條”(研末衝服)土茯苓120克,煎湯代水煎藥,3劑,日3夜1服,因劑量大,共服5日,痊癒。(大劑量土茯苓對重症濕疹,確有覆杯而癒之效)[急危重症疑難病經驗專輯]


生生堂治驗》曰:「一婦人年三十,久患頭瘡,臭膿滴流不止,發黏結不可梳。醫以為梅毒而攻之,不癒,痛癢不止,請診于先生,其脈弦細,小腹急痛,引于腰腿。曰:『瘀血也。』投以桂枝茯苓丸大黃湯,兼以坐藥。不出月,全瘥。後一夜腹痛二三陣,大下蓄血。」
求真按:「此證亦瘀血之一部,自内及裏,轉出于表者,而頭部之濕疹、疼痛、瘙癢者,其外證也。」[皇漢醫學]


浸淫瘡,在概念上,我給大家總結,就是指屬于肌膚,初生甚小,先癢後痛而成瘡,汁出浸淫肌肉,漸及遍體的一種皮膚病,這個概念,是參考了《諸病源候論》的原文,給大家歸納成這樣的概念,為什麽要這麽說呢?因為歷代醫家關于浸淫瘡的說法很多,包括皮膚病的名稱也很多,很不好概括,所以,從浸淫瘡在第一篇裏面,用判斷預後,拿它舉例了,那是因為對于内傷雜病,有普遍意義,現在,又把這預後講到了,如果是從口流向四肢者,可治,從四肢流來入口者,不可治,這就是向心者病重;向四肢者為輕,和由臟入腑,或者由腑入臟,來表現疾病發展的趨勢,輕重同理,很有意義,這個不細講了。治療浸淫瘡的外用法,那當然是針對可治的證,採取了一個什麽法呢?盡管對方藥組成沒有提,我們知道,黃連本身是清熱瀉火,解毒燥濕藥,方方面面作用都具備,特别是《内經》裏面也講了,《素問·至真要大論》裏面說,“諸痛癰瘡,皆屬于心火”。因此,它(浸淫瘡)是屬于火熱類的,就是用它黃連外敷,内用都可以的,浸淫瘡,顧名思義,和我剛纔給大家總結的概念來說,就像老百姓講的流膿噠水,它蔓延,那麽,你要控制這種病勢,要讓它滲出減少,把火熱減輕,黃連已經具備這樣的作用,那麽,外用的話呢,對皮膚病,特别濕疹類,我覺得很有效,也有醫家記載,黃柏散,我們現在的外科臨床上,就是三黃散黃芩、黃連、黃柏合成的藥粉,如果是濕性比較重,就乾撒,如果覺得像濕疹,就是含在裏頭的那種,非常痛非常癢,現在我臨床摸索,用尿素軟膏調敷三黃散,比任何方藥都好使,千萬不要用皮炎平這一類的藥,就是用尿素軟膏,來調敷外撒的黃連粉,比皮炎平效果好,如果破潰有滲出的,一定是乾撒粉,照張仲景的原方,浸淫瘡的部分,就介紹到這吧。我認為,這黃連内服、外用,應該針對濕熱火毒之證,比方說,西藥也有黃連素,是提取的黃連素,治療濕熱的腸炎,不管是急性的,還是慢性的,一定是濕熱火毒型的,我認為,内服、外用都是有效的,十八篇的内容就說到這。[王雪華講金匱要略]


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因其用麻黃,歷代注家多把本方解作解表退黃;之劑,而《傷寒論》原文是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顯然與原意相悖,其產生曲解的原因是將麻黃視為解表專藥而忽略了入血分的功能。70年代,王氏隨岳美中老先生臨證,見其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治慢性腎炎,思路獨特,將其醫案附後:姬某,男,45歲。患慢性腎炎苔黃膩,脈大而數。8年前因濕疹後所得,現仍時出時沒,尿檢蛋白(+++),紅細胞25~30/HP,管型(+),診為濕毒內陷,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祛濕毒(麻黃6克、連翹12克、赤小豆24克、杏仁9克、甘草6克、生薑9克、桑白皮9克、大棗4枚)服4劑未有汗,麻黃加至9克,得微汗,服至10劑,濕疹得減,乃漸至消失,尿蛋白(++),紅細胞1~15/HP。[名老中醫王琦經驗集]


李××,女,二十五歲,廣東人,大學教師,住昆明市。身體健康,向少生病,1965年4月,赴滇南某化肥廠出差,當地氣候炎熱,暑濕氤氲。某日下班出廠,迎面微風吹拂而來,頓覺面部烘熱,身發寒噤。次日顔面皮膚細密丘疹遍起,皮膚掀紅,繃緊灼熱,奇癢難忍。工廠醫務所診斷為“過敏性濕疹”,給服鹽酸苯海拉明及靜脈注射葡萄糖酸鈣等治療,面部癢疹未退,于兩肘彎處又復發生,稍輕拭則有清淡黃水滲出,夜間作癢尤甚,眠食不安。5月1日回昆明,來捨就診于余。脈浮緩、舌淡苔薄白,此氣血不調,營衛失諧,受暑濕之氣熏騰,復為風邪所感,發為濕疹。法當調和營衛、疏風除濕固表主之,方用桂枝湯玉屏風散合方加昧。
口耆30克 防風15克 白朮20克 桂枝20克
杭芍10克 蟬蛻5克 紅毛五加10克
刺蒺藜10克 廣蛇床10克 生薑3片 大棗3枚 甘草10克
不日返回該廠,照方煎服二劑而癒,此後未再復發。[吳佩衡醫案]


濕疹皮膚疾患,祝醫生亦用溫藥,鼓舞正氣,流暢血行,通腑化濕,屢建奇效。
有錢君者,年三十餘歲,平素嗜酒與膏粱之品,大便經常秘結,為日既久,濕濁内蘊,血行不楊,胸腹部皮膚出現疙瘩,顔色鮮紅,搔癢甚劇,只得用手搔破,皮破出血,始能緩解,以後蔓延全身,辍轉反側,不能入眠,心甚苦之,瘍醫診為濕熱蘊久化熱,入于血分,發為濕疹,用清熱化濕涼血之藥,如生地、赤芍、龍膽草之屬,服藥2貼,濕疹較淡,搔癢未減,疙瘩硬結,精神萎頓,不思納谷,心中煩悶,自思濕疹繫屬小恙,為何不見效果?經西醫用針藥亦乏效,後由友人介紹祝醫生診治,但心有不釋:祝君以用溫藥治内科取勝,外科皮膚病非其所長。另請瘍醫善治皮膚病者,亦用涼血清熱之劑,仍不見起色,不得已,始決心請祝醫生醫治。處方。黃厚附片(先煎)9克,活磁石(先煎)30克,漂蒼朮、酒軍各9克,海風藤15克,白鮮皮、地膚子各12克,生薑皮9克,生薏苡仁、苦參各12克,荊芥9克,陳枳殼12克,谷芽9克。服藥2貼,濕疹未化,疙瘩硬鼓,搔癢不減,自信力喪失,彷徨無計,思之再三,仍請祝醫生診治。曰:“溫藥能治濕疹乎,而用大熱之附子,我大惑不解。”祝曰:“汝寒涼多服,陽氣受戕,氣血凝聚,故用溫法耳,大便一暢,濕化則病去,陽氣來復,病即可癒。”病人照方服之,4貼後,大便通暢,濕疹隱退而癒。
弟子問師曰:“濕疹大多用清化之法,失子用溫導燥濕何也,又以附子為主,服後濕疹未滋蔓難圖,而反消失隱沒,其故何在?請有以教我。”師曰:“濕疹之為病,腸胃濕濁引起者居多,病人服涼藥太過,陽氣受折,病發不癒,用附子以鼓舞陽氣,幫助氣血流通,苦參、海風藤為治濕疹要藥,大黃以導便,使病毒下行,其他藥達其相輔相成之效。故是病癒矣。”[祝味菊名醫類案回憶錄]


20080035濕疹、腰痛案
某女,47歲
患者,體型中等,面白有光,唇紅。
乳腺小葉增生伴有瘤化,脂肪肝,甲狀腺腫大,高血壓。
患者因乳房脹痛難忍就診,服用湯藥後明顯改善。本案選取部分以治療濕疹為主。
一診:患者濕疹雙手手背、雙下肢脛骨前為主,局部顔色較紅。膚癢,以夜間為甚。口渴。舌淡苔薄
處方:【1】14貼。
二診:手上濕疹明顯好轉,局部皮膚轉淡。患者後背酸痛4-5天,洪熱汗出
處方:【2】7貼。
三診:腰酸好轉,濕疹基本控制,仍有。洪熱汗出不明顯。口乾好轉。月經前後乳房仍有疼痛。舌暗淡苔薄
處方:【3】14貼。
四診:兩手背濕疹漸癒,雙下肢皮膚又起。中途用某研究所藥物後皮膚過敏,局部浮腫。口唇容易破潰。容易疲勞,容易打瞌睡。舌淡胖
處方:【4】14貼。
患者雙下肢皮膚濕疹消失。
黃師處方,僅供參考:
【1】生石膏20 六一散20 白朮20 茯苓20 豬苓20 澤瀉30 桂枝10柴胡10黃芩10制半夏10 黨參10乾薑5紅棗15
【2】柴胡10黃芩6桂枝10乾薑6牡蠣15天花粉15生甘草3白朮12茯苓12豬苓12澤瀉15 滑石12紅棗20
【3】 柴胡6 黃芩6 制半夏6 枳殼15 白芍12 白朮12 茯苓20 澤瀉20 肉桂6 豬苓12 生石膏15 滑石12 川朴10 蘇梗10 青陳皮10 乾薑6 紅棗20
【4】生麻黃6 生石膏15 生甘草5 生薏仁20 荊芥10 防風10 連翹20 制大黃6 滑石12
患者是柴胡體質,乳房脹痛即用柴胡類方。本病案,主要是治療濕疹。用五苓散和柴胡類方,可以治療濕疹,也可以鞏固前期療效。
【4】是黃師精簡防風通聖散而成,充分發揮其“疏散、通洩、分利”之功效,而去部分苦寒藥和中和之藥。本方對不耐苦寒藥的患者,可以放心使用;對身體並不虛弱的患者,節儉藥物,處方性價比很高。尤其適合年幼患者。如,黃師曾用其治療一輾轉多家醫院後來求診的北京患兒,使其皮膚病很快痊癒。
本次門診時,患者自訴訴易疲勞,易瞌睡。並有口唇容易破潰,經期更加嚴重。而局部皮膚過敏浮腫。考慮患者是水濕在表,内火鬱閉,用方後立竿見影,隨診無復發。[黃煌醫案]


20090048哮喘濕疹
某男,9歲。2009年7月25日初診。
體壯實,膚黃偏暗,單眼皮。
哮喘5、6年。就診時患者自述常于凌晨2點腹痛欲上廁所,咳嗽,繼而哮喘。發作時頭痛,怕冷,出汗。第二天好如常人。濕疹于兩肘、腕、膝部易發,遇風即癢劇。既往有過敏性鼻炎慢性扁桃體炎額竇炎。喜肉食,易過敏,常表現為流涕、多嚏,腹部充實,舌紅
處方:生麻黃6 g,生石膏30 g,生甘草5 g,滑石15 g(包),杏仁15 g,生薏仁20 g,荊芥10 g,防風10 g,桔梗10 g,連翹20 g,制大黃5 g
二診(8月29日):服藥後濕疹得以控制,已無新生。原方續服。
三診(9月19日):濕疹仍時有出現,癢,夜甚。舌暗苔薄。處方:生麻黃6 g,生石膏15 g,生甘草3 g,滑石10 g(包),杏仁12 g,生薏仁20 g,荊芥12 g,防風12 g,桔梗6 g,連翹15 g,制大黃6 g
四診(11月21日):服藥至今哮喘發作次數明顯減少,僅于10月6日發作一次,鼻塞,流清涕。就診時鼻音重,舌紅。原方加梔子10 g,薄荷6 g。囑患者無需吃補品。
患者為防風通聖散體質。黃師處以防風通聖散變方,即由麻杏石甘湯麻杏苡甘湯等合方而成,旨在加強散風之力。臨床上對頑固性濕疹異位性皮炎哮喘等過敏性疾病效佳。
Q:鼻塞,流清涕。就診時鼻音重,舌紅。原方加梔子10 g,薄荷6 g。囑患者無需吃補品。鼻塞流清涕為什麽加梔子,薄荷?請幫說明。
A:用梔子,薄荷可加強疏風,清熱之效,以緩解症狀。患者體壯實,宜發、散,不宜再補。[黃煌醫案]


20100013哮喘
患者芮**,男,8歲。2009年7月25日初診。
主訴:哮喘反復發作5年餘。
現病史:患兒于3歲左右開始出現哮喘,醫院檢查提示對蟎蟲及灰塵過敏,診斷為過敏性哮喘。哮喘一般在夜間出現,首先表現為腹痛,便意。隨後出現咳嗽,逐漸加重並出現氣喘,經30~45分鍾左右自行緩解。發時怕冷,嚴重時唇口紫绀,發作後還有鼻塞、流涕症狀。現應用皮質激素噴劑,但控制不好,仍時有發作。
既往史:患兒還有濕疹,主要在四肢關節部位,瘙癢明顯
體質情況:形體特點:患兒形體似其父,較壯實。皮膚粗糙不光滑,四肢肘關節及膝關節處可見皮疹。腹部突出,小“將軍肚”,腹診無明顯異常發現。唇厚而紅。生理特點:大便基本正常,睡眠好,食欲好。
處方:生麻黃6g,生石膏30g,生甘草5g,滑石15g(包),杏仁15g,生苡仁20g,荊芥10g,防風10g,桔梗10g,連翹20g,制大黃5g。14劑。
二診:2009年8月29日
患兒服上方14劑。濕疹明顯消退,哮喘發作間期延長,程度減輕。但停藥後濕疹又再出現。以7月25日方生麻黃8g,生苡仁30g。14劑。
三診:2009年9月19日
患兒服上方14劑,濕疹消退不明顯,近月來哮喘未發。服藥期間大便次數未增加,2天1次。
處方:生麻黃6g,生石膏15g,生甘草3g,滑石10g(包),杏仁12g,生苡仁20g,荊芥12g,防風12g,桔梗6g,連翹15g,制大黃6g。14劑。
四診:2009年11月21日
患兒10月6日發作哮喘1次,但程度較輕,之後未再發作。濕疹亦時好時壞,但除肘關節處外,膝關節處皮疹已不明顯。9月19日方加梔子10g,薄荷6g。15劑
五診:2010年3月13日
服上方後,患兒哮喘3月未發。濕疹皮損及瘙癢亦基本控制。過年(2月13日)後哮喘又有發作,但程度較輕,未再出現口唇紫绀情況。11月21日方薄荷10g,15劑。繼續調理體質,控制哮喘及濕疹發作。囑少進海鮮、油膩、辛辣,並注意保暖,勿進冷食。
按語:該案例是黃師從體質入手識别方證的典型案例。患兒初診時並無明顯哮喘症狀,黃師從患者形體特點及既往疾病史入手,結合其父親的體質特征。非常簡潔而明確的判斷該患兒為麻黃體質的濕熱證候。體質明確後,處方隨之確定為防風通聖散。在臨床中,黃師不斷摸索傳統方劑的簡化用法,此例中,黃師將防風通聖散簡化應用(減去芒硝,川芎,當歸,薄荷,梔子,黃芩,白朮等),又加入杏仁、生苡仁,成為防風通聖簡化方與麻杏石甘麻杏苡甘湯合方。對于麻黃體質發生哮喘、皮膚疾病的實熱證候確為的對良方。該患兒經過半年多的間斷服藥,雖然期間濕疹有所反復,但總體明顯好轉,而哮喘的發作則明顯控制,發作頻率和發作程度明顯減輕。過年後的發作顯然與春節期間飲食不節及氣候惡化有關(南京地區2010年春節期間氣候惡劣),因此除藥物調理體質外,黃師還特别囑患兒家長少進海鮮、油膩、辛辣,並注意保暖,勿進冷食。
a該小兒正在生長發育過程中,體質特征尚不典型,但因患兒與其父十分相似,所以結合其父的體質判斷。大柴胡湯體質與防風通聖適用的體質既有聯繫,也有區别,細讀兩方醫案並結合臨床細敲應當可以區别。另外,小兒哮喘瘀血情況較少,可能由于1:瘀血體質發展較慢;2:病程尚短,肺部血管及血液流變學變化不明顯。以上淺見,供參考。
b哮喘一般在夜間出現,大柴胡湯體質。按胡老的思路用大柴胡湯桂枝茯苓丸
c此案未示脈象與舌象,斷為濕熱,似乎根據不足。“濕疹”是西醫病名,不能成為中醫辨證依據。
患兒哮喘夜發,發時怕冷,口唇發紫,皆屬陰症,何以辨為濕熱?大小便如何也沒有提供,找不到熱之征兆。除非,你從“炎症”想到“火熱”,又是西醫概念,不通。或許體質基礎有熱,你也要說清楚,要有“證據”。
治療後喘好了,疹也輕了,是有效。但是脈案關鍵是要講醫理。醫理不通,有效也無意義。因為這樣的脈案會誤導學生。
小兒稚陰稚陽,正值發育階段,大忌長期服用寒涼。治病不能只顧眼前療效,一定要不留後患。最怕前症未全好,新病又復起。所謂前門驅虎,後門引狼。這樣的醫弊,屢見不鮮。學者一定要注意。
d這個是根據體質來的 不是沒有依據的用藥 可以看一下體質論 你就明白了
體質情況:形體特點:患兒形體似其父,較壯實。皮膚粗糙不光滑,四肢肘關節及膝關節處可見皮疹。腹部突出,小“將軍肚”,腹診無明顯異常發現。唇厚而紅。生理特點:大便基本正常,睡眠好,食欲好。食欲好唇紅壯實是熱證,形似其父壯實皮膚粗糙, 麻黃體質, 所以用此方的
e過敏性哮喘
黃師以體質為重,該患兒從小就得過敏性哮喘,體質不虛?條條大道通羅馬,不知先用養營疏風湯緩解症狀後再以桂附理中丸善後調理體質此路可否?望各位指教。[黃煌醫案]


20100019乳房濕疹案
某女 48歲
2010年6月1日初診:
體中,營養可。
主訴:雙乳房上濕疹,癢,流黃水半年餘,乳腺小葉增生二十年
月經正常,喉嚨有異物感, 吃飯後會返流,心下按之滿痛,便秘
單位體檢發現膽壁毛糙,甲狀腺結節。 舌苔厚膩
處方 七劑。
2010年6月14日復診: 舌紅苔不厚,大便暢通,返流消失。濕疹有所減輕,只剩下在乳暈部位較多。不易出汗。
原方 七劑。
a返流膽囊壁毛糙, 大柴胡湯; 咽喉不適濕疹, 除煩湯; 出汗不易, 提示麻黃體質, 用黃師越婢止癢湯也可以
黃師處方,僅供參考
柴胡20 黃芩10 薑半夏15 枳殼30 白芍20 制大黃10 厚朴15 茯苓15 蘇梗15 乾薑5 紅棗20
b大量枳殼芍藥配伍可主治腹痛大便硬,此配伍在大柴胡湯中治“心下按之滿痛”。(發帖時遺漏了黃師“心下按之滿痛”的腹診,給大家帶來不便,在此表示深深的歉意!)[黃煌醫案]


鄧XX,78歲,女,1959年6月17日初診。
一、二年來常起皮膚濕疹近三月更甚,以四肢較多,開始散在全身,以後逐成片狀增多,發癢,搔破後流黃水,無發熱,飲食尚佳,睡眠不實,大小便正常,脈沉弦細數,舌質正常,中心白黃苔膩,屬脾濕化熱,兼血燥生風,治宜養血清熱,祛風除濕。
處方:
歸尾一錢五分 赤芍二錢 乾生地三錢 川芎一錢五分 丹皮二錢 何首烏三錢 胡麻仁五錢(微炒) 白蒺藜三錢 黃柏二錢 苦參二錢 蟬蛻一錢 蛇蛻一錢(微煅為末衝服) 紅茶一錢 服十劑,每天一劑。
27日二診:服藥後濕疹見退,癢亦減,食欲佳,睡眠尚差,大小便正常,脈象轉緩,舌苔見退,原方加丹參二錢,續服十劑。
9月10日三診:疹漸消,癢亦大減,但較前已顯著減輕,食欲正常,睡眠尚佳,大小便正常,脈緩,舌質正常無苔,仍本前法加地榆三錢,牛膝二錢,再服五劑。
按:本例濕疹,以四肢較多,四肢為諸陽之本,脾主四末並主肌肉,其病因由脾弱生濕,濕聚生熱,熱盛生風,風濕搏結,發于皮膚,四肢尤甚,所以用養血、清熱、祛風、除濕等法,連服二十餘劑,而癢疹基本消失。[蒲輔周醫案]


趙XX,50歲,男,幹部,1960年11月8日初診。
自1947年開始,下肢皮膚起濕疹,癢甚,每年秋後要發一次,經各種治療未能根除,後來每次發作逐漸向上蔓延,目前頸部亦起濕疹,其形似癬,成片,癢甚,搔後皮膚破潰流黃水,食欲及小便正常,大便經常乾燥,平時喜飲酒、嗜厚味,脈緩,左關微弦,舌質正常,苔薄白微膩,由濕熱兼風,蘊藏皮下,久則化躁,皮潰風乘,症屬風濕,治宜祛風除濕,從陽明太陰為主。
處方:
升麻五錢 粉葛根五錢 赤芍五錢 生甘草三錢 白芷四錢 羌活三錢 藁本三錢 苦參一兩 白蒺藜五錢 白附子五錢 薑制天麻五錢 胡麻仁一兩 僵蠶五錢 蟬衣五錢 全蠍三錢 蛇蛻五錢(微煅存性) 共為細末,每次飯後服二錢,白開水送下。
同月18日二診:服藥後頸部癢疹較輕,但下肢仍癢,以下肢内側及腹部為顯,背部及下肢外側少見而癢亦輕,食欲、二便正常,脈如前,舌正無苔,原方加減,改散為湯。
處方:
赤芍二錢 獨活二錢 歸尾一錢五分 白芷一錢五分 甘草二錢 丹皮二錢 紅花一錢五分 地龍二錢 藁本二錢 苦參三錢 蒺藜三錢 天麻二錢 胡麻仁三錢 僵蠶二錢 全蠍一錢 蛇蛻二錢(焙脆研末另包衝服) 服六劑。
26日三診:藥後疹癢俱減,食欲、睡眠、二便均正常,脈舌同上,原方化裁。
處方:
當歸尾二錢 赤芍二錢 細生地四錢 川芎二錢 苦參四錢 胡麻仁五錢 蒺藜四錢 丹皮三錢 黃柏二錢 甘草二錢 土茯苓一兩 蒲公英一兩 蟬衣二錢 蛇蛻一錢(焙脆另包衝服)三劑。
30日四診:症狀又再減,脈舌無變化,原方再服二劑。另用地膚子一兩,黃柏一兩,苦參一兩,荊芥一兩,枯白礬一兩,川花椒五錢,共為粗末,分為四包,每次一包,熬水加二根溫洗。
12月2日五診:藥後病勢續減,脈舌無變化,再進湯藥三劑後,改服丸藥以善其後,原方五倍量共為細末,煉蜜為丸,每丸三錢重,每日早晚各服一丸。
1961年1月10六診:皮疹已基本消失,偶有微癢,食欲、睡眠、二便均正常,脈和緩,舌正無苔,前方加白附子一兩,羌獨活各一兩,仍為丸劑,繼續服用,以後疹消而癒,至今將近三年未發過。
按:患者素喜飲酒,並嗜厚味,多年來濕重而下肢常起濕疹,每年秋後發作,歷時已久,由下肢漸向周身蔓延,浸淫作癢。乃脾弱生濕,血燥生熱,皮膚搔破,風邪乘之,風濕熱蘊蓄于皮膚,治以陽明、太陰為主者,因陽明、太陰同主肌肉,用清熱祛風化濕之品,使邪有外出之路,由于病久毒深,所以内服及外洗藥並施,治療兩月有餘,而病始瘥。本症雖無生命之危,但遷延日久,潰爛過甚,可以成為浸淫瘡,若内陷則更傷臟腑,或並發其它疾病,治之更難。[蒲輔周醫案]


徐×希,男,30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1年4月12日。
主訴:身上起紅疙瘩,搔癢流水已半個多月
現病史:半個月前腹部出現紅色疙瘩,搔癢,晚間尤甚,搔後皮疹增大,流黃水,局部皮膚大片發紅,逐漸延及腰部、軀幹等處,診斷為急性濕疹。會服“苯海拉明”、靜脈注射“溴化鈣”,用醋洗,均未見效。大便乾,小便黃,口渴思飲
檢査:胸、背部皮膚輕度潮紅,有散在紅色小丘疹,自米粒大至蒿粱米粒大,下腹部及腰部呈大片集簇性排列,並摻雜有小水疱,部分丘疹頂部抓破,有少量滲出液及結痂,臀部也有類似皮疹
脈象:沉細稍數。
舌象:舌苔薄白,舌質正常。
西醫診斷:急性濕疹
中醫辨證:濕熱蘊久化熱,發為急性濕瘍,熱重于濕。
立法:清熱涼血利濕。
方藥:
膽草三錢 黃芩三錢 梔子三錢 生地一兩 赤芍五錢 茵陳五錢 紫草根四錢 地膚子五錢 茅根五錢 生甘草二錢
上方服二十一劑後,皮疹逐漸消退,疹色變淡,腹部、股內側偶爾出現紅色小丘疹,兼見有風團樣損害。按前法徑以養血涼肝之劑:
膽草三錢 黃芩三錢 生地一兩 赤芍五錢 當歸四錢 茵陳五錢 女貞子一兩 旱蓮草四錢 刺蒺藜五錢 生甘草二錢
上方繼服十五劑,皮損消失,臨床治癒。[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郭×鑑,女,48歲,初診日期1972年1月18日。
主訴:皮膚刺癢起疙瘩已二、三年,近二個多月加重
現病史:自幼皮膚易起紅丘疹,癢,搔抓後流水,每于冬季加重,近二個多月來加重
檢査:顔面前額、鼻尖鼻翼兩側皮膚潮紅,表面粗糙落屑,有抓痕血痂,頰部皮膚有膿疱樣損害,軀幹四肢均有散發紅斑,鱗屑樣損害。雙膕窩有局限性皮膚肥厚
脈象:弦滑數。
舌象:舌苔白膩。
西醫診斷:慢性濕疹急性發作
中醫辨證:內蘊濕熱,兼感外邪化熱,熱重于溫。
立法:清熱除濕,解毒止癢。
方藥:
龍膽草二錢 梔仁錢半 黃芩三錢 金銀花三錢 川連錢半 鮮茅根五錢 生地五錢 澤瀉二錢 車前草三錢 白藓皮四錢 羚羊粉二分,分四次衝服,每日二次。
外用龍膽草擦劑(方見330頁)。
1月24日,前藥連用五劑以後,皮損色紅漸退,膿疱變乾,糜爛面平復,癢輕。脈弦滑,苦薄白。按前方加減
龍膽草二錢 梔仁錢半 黃芩二錢 竹葉二錢 焦麥芽三錢 生地五錢 澤瀉二錢 車前萆三錢 白藓皮四錢 苦參錢半 羚羊粉二分,分六次衝服,每日兩次。
1月27日,服前方三劑後,大部份皮損潮紅退,滲出止,糜爛面已平復,癢減輕已能安靜睡眠。前方去羚羊粉繼服,外用普連軟膏(方見316頁),外撲珍珠散(附方42)、龜闆散(附方卯)。2月40,藥後皮損大部分光滑,癢已不明顯,內服除濕丸(方見298頁),每次一錢,日一次;八珍丸(附方32)每次半丸至一丸,日一次。2月12日,皮損已光滑不癢,臨床治癒。[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付××,男,28歲,病例號:360334,初診日期1965年9月2日。
主訴:全身起紅疙瘩及水疱,流水搔癢已十多天
現病史:十多天前,周身發生丘疹水疱,搔癢流水,近幾天加重,水疱抓破後出現糜爛面,流黃水較多,口渴,大便乾,小便赤少,曾在門診部診斷為“急性濕疹”,經治療未效轉來我院。檢査:顔面、頸部、四肢、軀幹散在針尖至米粒大的紅色丘疹及水疱,部分皮損融合成片,出現糜爛,表面滲出液較多。體溫37.7℃。
脈象:右脈洪大,左脈弦滑。
舌象:舌苔白,舌尖紅。
西醫診斷:泛發性急性濕疹
中醫辨證:蘊濕鬱久化熱,濕熱並重。
立法:清熱利濕。
方藥:
龍膽草三錢 黃芩三錢 黃柏四錢 澤瀉三錢 茵陳三錢 車前子四錢 生梔仁三錢 乾生地一兩 地丁五錢 竹葉五錢 大青葉五錢
外用鮮馬齒莧煎水濕敷,後用祛濕散(方見305頁)、甘草油(方見328頁)調上。
服上方六劑後,皮損逐漸好轉,在治療過程合並癤腫,加重清熱解毒之劑,共服二十六劑,臨床治癒。[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張×瑤,男,46歲,初診日期1971年4月7日。
主訴:腿部瘙癢、糜爛流水已二周
現病史:二周來小腿濕疹又發作,日漸加劇,癢甚,搔破流水。近日來皮損泛發全身,納食不香,喜冷飲,煩躁,大便乾,小便黃,因癢甚夜間不能入睡
檢查:胸背及四肢皮膚潮紅,在潮紅的基底上有集簇或散發粟米大之紅色丘疹,間有水疱,部分皮損呈現糜爛,滲出液較多,雙下肢部分糜爛面有膿性分泌物。右小腿外側皮呈暗紫紅色,腫脹,表面有輕度白色鱗屑。部分區域有搔痕皺裂
脈象:弦數。
舌象:舌苔薄白中黃,舌質淡,舌尖紅。
西醫診斷:亞急性濕疹。
中醫辨證:濕熱內蘊兼感毒邪化熱,熱重于濕。
立法:清熱解毒利濕止癢。
方藥:
膽草五錢 黃芩五錢 大青葉五錢 乾生地五錢 苦參五錢 防己三錢 車前草一兩
外用:馬齒莧三兩,黃柏二兩,龍膽草一兩,煎水濕敷,每日4次,每次半小時。後用祛濕藥油(方見327頁)。
4月10日,服前方三劑後,癢感已緩解,大部皮損滲出已停業,糜爛平復,紅斑及丘疹色轉淡,未見新生之皮疹。納食已增,大便已通暢,小便正常。再以前方去膽草茵陳一兩,澤瀉五錢,局部濕敷後,外敷普連膏。4月13日,服前方三劑後,癢感已止,右下肢小腿外側之皮損稍癢,仍有少許滲出液及結痂,紅斑及皮疹大部已退。投以除濕丸連翹收毒丸(附方3)內服。外用2.5~5%黑豆油軟膏(附方59)。4月20日復查時,除右下肢小腿之原發皮損稍癢外,其他各部之皮損已恢復正常,臨床基本治癒。
以上四例,按西醫診斷是包括急性濕疹亞急性濕疹慢性濕疹急性發作三個典型。但根據其臨床特點,則共同存在大便乾、小便赤、口渴、皮膚潮紅等症狀。趙老醫生根據這些特點,從整體出發,證屬濕熱,體內蘊濕為其本,鬱久化熱為其標;其主要矛盾是蘊濕化熱,熱重于濕。所以在治療上則本著“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則,以大劑清熱涼血藥龍膽草、黃芩、梔子、黃柏、川連、茅根、生地、大青葉等急治其標,同時又以車前子、車前草、澤瀉、茵陳、苦參等清熱利濕,以達釜底抽薪、標本兼治,因此取得了較滿意的效果。通過臨床體會,對于一般急性熱性,熱重于濕的皮膚疾病採用此法治療,很有療效。
在外用藥方面,對于熱重于濕,皮損滲出糜爛者,多用馬齒莧、黃柏、龍膽草等藥煎水冷濕敷,敷後再以甘草油調藥粉外敷,以達收斂止癢促進上皮新生之效。這是治療一般急性皮膚病的外用藥規律。[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張×茵,女,22歲,初診日期1卯2年2月23日。
主訴:皮膚刺癢起疙瘩二十多年,經常發作
現病史:自幼年開始先于下肢起粟疹,癢,搔破後流黃水,經治療後消退,但很快復發。近兩年來皮疹逐漸擴展至大腿、上肢、軀幹等部,經用各種療法及服用“激素”,均未能完全控制,每逢夏季消退,冬季加重。大便不乾,小便清長
檢査:四肢、軀幹泛發集簇性丘疹、水疱,表面有明顯搔痕血痂,部分皮損融合成片輕度肥厚,無滲出液。以下肢為最甚
脈象:弦滑。
舌象:舌苔薄白,西醫診斷:泛發性亞急性濕疹。
中醫辨證:濕熱蘊久發為濕瘍,濕重于熱。
立法:利濕清熱。
方藥:
蒼白朮四錢 澤瀉三錢 豬苓四錢 苦參三錢 白藓皮一兩 車前子五錢 乾生地一兩 厚朴二錢 陳皮二錢 雲苓五錢 3月15日服前藥後,下肢皮損面變薄,偶見新生丘疹,仍有癢感。3月29日前方服十五劑,皮損浸潤逐漸消退,未見新生皮疹,癢感已漸輕。內服除濕丸秦艽丸。外用醜癢藥膏(方見317頁)、癢瘍立效丹(附方60)。
4月22日,下肢皮膚肥厚明顯消退,小腿下興及足背之皮損消退較慢。且有散在小硬結,大腿仍散在輕度肥厚之苦癬樣皮損,自覺偶有搔癢。擬以除濕清熱、潤膚止癢:
蒼白朮各四錢 雲苓五錢 澤瀉三錢 豬茶四錢 苦參五錢 白藓皮一兩 乾生地一兩 刺蒺藜兩 車前子五錢
外用普連膏珍珠散龜闆散混勻外撲。
5月22日,二十多天後,大部分皮損已變薄,癢感已不明顯,原粗糙面已光滑。內服除濕丸八珍丸。外用甘草油、冰片雞蛋油(方見328頁)混勻外用。5月31日,全部皮損消退,餘無不適,基本痊癒,停藥現察。[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侯××,女,21歲,門診號:474296,初診日期:1968年9月18日。
主訴:四肢皮膚起紅疙瘩流水搔癢已三年
現病史:三年前四肢皮膚起紅色皮疹,癢,搔抓後流水結痂,以後逐漸加重,經多次治療未癒。近日來皮疹急性發作融合成片,糜爛滲水,瘙癢不已。大便不乾,小便清長
檢查:四肢伸側散發指蓋至銅元大的斑塊狀浸潤性皮膚報害,境界清楚,表面輕度糜爛,微量滲出液,部分皮損附著菲薄之灰白色鱗屑
脈象:脈沉緩。
舌象:苦白舌質淡。
西醫診斷:慢性濕疹急性發作
中醫辨證:內有蘊濕復感風邪,風濕相搏發為濕瘍,濕重于熱。
立法:利濕散風,清熱止癢。
方藥:
茯苓三錢 豬苓五錢 澤瀉三錢 陳皮二錢 生薏米一兩 生黃柏二錢 生枳殼二錢 全蟲三錢 滑石塊一兩 車前草一兩
外用用5~10%黑豆油軟膏
前方連服六劑,糜爛面平復,滲出止,癢輕,殘留肥厚皮損,又連續服藥二十一劑,基本治癒。
以上兩例,西醫診斷雖同屬泛發性亞急性濕疹慢性濕疹急性發作,但臨床表現仍為急性或亞急性變化。從中醫辨證來看,皮膚潮紅不明顯,而糜爛,有滲出液,痂皮,肥厚較突出。從全身情況來看,大便不乾,小便清長,脈象多為弦滑或緩,舌體胖苔白。表明濕重于熱。治宜以除濕為主,佐以清熱,而穫得較理想的療效。[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王×賢,女,33歲,外院會診病歷。
主訴:全身起皮疹時輕時重已十餘年
現病史:患者于十年前開始皮膚作癢,搔後起紅色粟狀疹,並有滲出液。開始繫妊娠期發病,約六年後,發病與妊娠無關,1966~1968年期間冬發夏退,以後又與季節無關,時輕時重終年皮疹不退。雖經多方中西醫藥治療,效果均不理想。有時可一時性好轉,但停藥後又復發,大便不乾,小便清長
檢查:頭部顔面前額兩 眉之間、鼻背、鼻翼、鼻唇溝等部皮膚呈紅斑損害,輕度浸潤,表面有少量糠秕狀鱗歷,其中摻雜可見小的抓痕血痂。左腋下雙乳下均有紅斑浸潤性損害,表面稍濕潤,大陰唇皮膚肥厚呈暗紅色。雙膕窩有局限性紅斑,表面有搔痕血痂,大腿外側亦有散在抓痕血痂
脈象:滑細。
舌象:舌苔薄白,舌體胖。
西醫診斷:脂溢性濕疹
中醫辨證:素有蘊濕,濕久化熱,濕熱發于肌膚。久病耗傷陰血,疾病纏綿不去。
立法:利濕清熱,兼以涼血養血之劑。
方藥:
龍膽草三錢 黃芩三錢 茵陳五錢 柴胡二錢 地膚子五錢 澤瀉四錢 生甘草二錢 生地一兩 當歸四錢 赤白芍各三錢 首烏五錢 紫草根五錢
外用55%糠焦油糊膏(附方60),強地松軟膏(附方62),15%氧化鋅軟膏(附方63),甘草油
上方服二十劑後,腋下、乳房下方、膕窩等處皮疹已退,但局部仍有癢感,前額發際皮疹亦退,毛發乾燥,癢,搔破流水少許,面部中央皮膚稍粗,輕度落屑。再繼以養血兼除濕熱之劑:
生磁石一兩 生龍骨―五錢 生牡蠣五錢 生地一兩 當歸五錢 棗仁五錢 赤白芍六錢 川芎三錢 柴胡三錢 茵陳五錢 膽草三錢 地膚子五錢 生甘草二錢
外用藥同前。共服三十劑治癒。
本例發病十餘年,反復纏綿不斷,皮損紅斑浸潤、濕潤、落屑、搔癢諸症摻雜存在,表明繫蘊濕化熱之象。但究其病史已久,而且脈細數而滑,舌體胖而苔白,說明繫久病耗傷陰血而致陰虛血熱,血虛肌膚不養之象。故前期清熱利濕,後期涼血養血,收到較好的效果。治療後期病邪已衰,正氣亦虛,復以養血安神為主、兼除濕熱之餘邪而穫痊癒。[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劉×玲,女,16歲,學生,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0年4月290。
主訴:口部腫癢,流水已一年多
現病史:三年來口圍皮膚癢腫脫皮、流水,反復發作,近三天,口周經常流水浸潤,非常痛苦。嚴重時嘴活動受限,吃飯、說話均感不便,曾經多次治療,效果不佳。並日漸發展,自覺口乾舌燥,納食不香,易急躁,便乾,溲黃
檢査:口唇周圍皮膚呈淡紅色,表面有米粒大的丘疹羣集,其間摻雜有大小不等的小水疱,部分已破潰,呈現大片糜爛面,有明顯之漿液滲出
脈象:滑數。
舌象:苔白中黃,舌質紅,胖大有齒痕。
西醫診斷:口圍濕疹。
中醫辨證:素有蘊濕,久而化熱,濕熱並重。
立法:清熱除濕。
方藥:
生玳瑁二錢 龍膽草三錢 生白朮五錢 生薏米五錢 車前草五錢 生枳殼三錢 川連錢半 杭菊花三錢 滑石塊一兩
外用甘草油外擦。
10月22日服上方五劑後,糜爛平復,痂皮大部脫落,皮疹逐漸消退,未見新生皮疹,飲食漸增,二便正常,苔退舌質淡,舌體齒痕已不明顯,脈現滑緩。上方去生玳瑁、膽草、川連茵陳、白藓皮。10月25日進三劑,諸症已除。停服湯藥改服除濕丸,以鞏固療效。
此例患口圍濕疹已三年,反復發作不癒,結合初沴所見,口乾舌燥,納食不香,易急躁,便乾,溲黃,苔黃質紅,舌體胖兼具齒痕,脈滑數,繫脾胃濕熱鬱久化熱,濕熱並重之症。急投生玳瑁、膽草、菊花以清熱涼血;再以黃連清濕熱除心煩,瀉火解毒;兼用生熏米既能除濕又能清熱。生枳殼與生白朮同用健脾除濕,治脾虛不能運化水濕;配用滑石,性寒而滑,寒能清熱,滑能利竅,除膀胱之熱結而通利水道。故本方具有清濕熱除煩,健脾除濕兼通二便之作用。進藥五劑後,效果滿意,局部之糜爛面已癒,滲出液止,疹退癢止,全身症狀亦減。症已見效,後期熱象漸消退,故減去生玳瑁、膽草、川連,加茵陳、白藓皮以增強祛濕之力。又服三劑後,局部與全身諸症均除,臨床痊癒。[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張×顯,男,47歲,簡易病歷,初診日期1971年3月23日。
主訴:全身泛發暗紅色丘疹,劇癢六年
現病史:六年前開始全身泛發暗紅色丘疹,搔癢明顯,有時有滲出液,經常反復發作,纏綿不癒。1969年底至1970年初發作較為嚴重,曾在某醫院住院治療,使用“激素”類藥物40多天,仍未能控制。出院後,皮疹仍未消退,會採用多種療法不效,搔癢嚴重,晝夜不能安靜,全身痛疲乏力,納食不香,遂來我院門診。
檢査:全身泛發暗紅色丘疹,除面部外,全身皮膚粗糙,角化皮紋理增粗,肥厚,有色素沉著,呈深褐色,散在明顯的抓痕血痂
脈象:弦滑。舌苔:苔白膩,舌質紅。
西醫診斷:慢性泛發性濕疹。
中醫辨證:濕毒內蘊,發于肌膚。
立法:除濕潤膚,解毒止癢。
方藥:
全蟲三錢 白藓皮一兩五錢 地膚子一兩 川槿皮三錢 乾生地一兩 威靈仙五錢 槐花一兩 蒼耳子三錢 苦參五錢 陳皮二錢
外用龍膽草三兩,豨簽草一兩,川椒三錢,水煎外洗。
4月3日,用藥三劑後癢稍有緩解,其餘未見好轉,改用清熱除濕法,龍膽瀉肝湯加減:
龍膽草五錢 川軍四錢 黃柏四錢 黃芩四錢 川槿皮一兩 生白朮五錢 赤苓皮五錢 白藓皮二兩 乾生地一兩 生槐花一兩 蒼耳子三錢
外用大楓子油二瓶,如意金黃散四袋,外撲。5月5日前藥服十餘劑,變化不大,改用秦艽丸方加減:
烏蛇三錢 秦艽五錢 防風三錢 黃耆五錢 苦參五錢 漏蘆三錢 黃連二錢 白藓皮一兩 威靈仙一兩
連續服用二十餘劑,明顯好轉,皮損面變薄軟化,搔癢基本消失。以後改用秦艽丸服半月餘,6月中旬復診時,全身皮膚已恢復正常,癢止,近期臨床治癒。
本例為頑固的慢性泛發性濕疹,曾三次改變治療方案,最後用秦艽丸方加減面治癒。本病因風濕蘊毒入于血分,浸淫日久,正氣見衰,所以用除濕潤膚、解毒止癢,雖症狀稍有緩解,但仍未中病。後據皮膚粗糙變厚,且有明顯抓痕血痂,舌質紅,脈象弦滑等,證屬濕熱久鬱,蘊毒入于血分,改用散風止癢、清血解毒的秦艽丸方加減,收到較好效果。[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嬰兒濕疹(一例)
劉××,男,6個月,門診號:406265,初診日期1卯4年3月17日。
家長主訴:患兒面、頸、前胸部起紅疹,流水,搔癢,近半年
現病史:出生後數日,頭頂即生顆粒作癢,日漸擴展。半月前用溫水洗臉,症狀反而加重,逐漸發展到面部、頸部及前胸部,糜爛流水,遇熱癢甚,煩躁不安。母乳加牛奶喂養,胃納佳,便中帶奶瓣,小便短赤。曾在xx醫院治療,內服藥片(藥名不詳),外搽白色藥膏,效果不明顯
檢查:營養中等,面色紅潤,指紋紫,顔面、頭頂及頸下胸前皮膚多數粟疹,水疱密集成片,皮色潮紅,部分皮損顯露出鮮紅色的糜爛面,濕潤滲出液較多,有較多的痂皮
西醫診斷:嬰兒濕疹。
中醫辨證:濕熱內蘊,兼有食滯發為胎疹。
立法:清熱利濕,佐以消導。
方藥:
金銀花錢半 連翹一錢 黃芩五分 菊花五分 赤芍一錢 竹葉五分 焦麥芽二錢 茯苓皮一錢
外用馬齒莧、黃柏各等分,煎水濕敷;甘草油(方見328)、新三妙散(方見305頁)調為糊狀外搽。
服藥三劑後,顔面、頭頂皮損滲出液停止,皮膚趨于乾燥,紅暈消退,但仍有新生皮疹出現。再服前方三劑和外用藥後,皮損大部消退,癢感減輕,大便有時量多帶少許奶瓣,前方去茯苓皮、菊花加焦神曲一錢,再服二劑痊癒。[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異位性皮炎(一例)
劉×玲,女,15歲,門診號:894953,初診日期1971年11月10日。
主訴:全身起疙瘩,搔癢流水,已十餘年
現病史:十多年來,全身散在紅色丘疹,癢甚,搔抓後流黃水,經常感染化膿,反復發作。經當地醫院久治不效,影響發育,較同年兒童瘦小。經檢査診斷為“異位性皮炎”。用藥後效果不顯,遂來我院門診。
檢查:四肢、軀幹皮膚密布紅色丘疹,部分糜爛,滲出黏液、膿血,有黃痂覆蓋,皮疹周圍明顯潮紅有抓痕。下肢糜爛面較多,影響肢體活動
脈象:沉弦。
舌象:苔薄白。
西醫診斷:異位性皮炎。
中醫辨證:內蓄濕毒,外受風邪,病久纏綿,氣血失和(頑濕)。
立法:解毒除濕,散風止癢兼扶正祛邪,調和氣血。
方藥:
烏梢蛇一錢 秦艽二錢 苦參三錢 漏蘆三錢 川連二錢 川軍二錢 白藓皮二錢 蒼白朮四錢 防風二錢 生耆三錢
外用稀釋拔膏(方見272頁)。
11月26日前方連續服用十二劑後,癢感已止,大部分皮疹消退,有的已呈色素脫失,唯有雙下肢皮疹較密集。改服秦艽丸(方見302頁)、除濕丸(方見298頁)、香橘丹(附方69),外用脫色拔膏棍(方見272頁)。12月24日,連續服藥月餘後,皮損基本恢復正常,癢感消失,大腿部起一癤腫,繼服秦艽丸除濕丸,癤腫處外用化毒散軟膏(方見316頁)。1月18日復査時,原皮疹退淨,未發現新疹,取前藥繼服,以鞏固療效。
[按語] 異位性皮炎,繫指有遺傳傾向而且對某種特異性蛋白敏感所引起的慢性濕疹樣損害。也稱異位性濕疹。本例繫自幼患嬰兒濕疹,反復纏綿已十餘年,正氣受損,氣血失和。平素體質虛弱,脾失健運,濕毒內蘊兼感外界風邪而致病。所以,治宜除濕解毒、散風止癢兼調和氣血,標本兼治,穫得較理想的效果。[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朱××,陰囊濕疹、股癬6年餘,陰囊皮膚粗糙變厚,兩側股部內上側各有手掌大小皮膚粗糙變厚,周圍有少量脫屑及多數抓痕,瘙癢明顯,使用多種療法均未見效。某年9月3日開始使用癬症熏藥方,因自覺症狀較重,故每日煙熏四次,每次15~30分鍾;三、四天後自述搔癢減半,已能安睡,兩周後搔癢基本消失、陰囊及股內側皮膚開始變薄及輕度脫屑,陰囊皮膚因變薄恢復一定的彈性而出皺折,股部皮損逐漸縮小,熏療次數減少到每日二次,局部皮膚有輕度色素沉著。10月14日搔癢完全消失,股癬基本痊癒,陰囊皮損部外用少量狼毒膏,以後熏療即減少到隔日一次或數日一次,內服薏仁米每次五錢,每日一次。經長期觀察未再復發。[趙炳南臨床經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