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病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整理

讀書隨筆~枇杷葉煎腎炎
新中醫》88年第8 期《 用葉天士枇杷葉煎治腎炎水腫》一文,(見該期第五頁、作者:廣東:何炎(焱木)這個字我的電腦打不出來)我讀後覺得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原案見《臨證指南醫案》腫脹門,曰:朱,初因面腫,邪干陽位氣壅不通,二便皆少桂附不應,即與導滯。滯屬有質,濕熱無形,入肺為,乘脾為,六腑開合皆廢,便不通爽溺短渾濁時或點滴。視其舌絳口渴。腑病背脹,臟病腹滿。更兼倚倒左右,腫脹隨著處為甚。其濕熱布散三焦,明眼難以決勝矣。經云:從上之下者治其上,又云:從上之下而甚於下者,必先治其上而後治其下。此證逆亂紛更,全無頭緒,皆不辯有形無形之誤。姑以清肅上焦為先:處方:滑石錢半、大杏仁去皮尖10粒、生薏仁三錢、白通草一錢、鮮枇杷葉去毛三錢、茯苓皮三錢、淡豆豉一錢半、黑山梔殼一錢,急火煎五分服。此手太陰肺經藥也,肺氣滯塞,當降不降。杏仁微苦則能降,滑石甘涼,滲濕解熱,薏仁通草,淡而滲氣分,枇杷葉辛涼,能開肺氣,茯苓用皮,謂諸皮皆涼,梔豉宣其陳腐鬱結,凡此氣味俱薄,為上焦藥,仿徐之才輕可去實之意。

郭按:以上為指南醫案原文,我曾說:醫案為學醫者所必讀,然而臨證指南醫案余閱之常不能終卷,究其因,文多簡略,大多有頭無尾,使人閱後不知所終,又嘗嫌其良莠摻雜,故不甚留意於此也。今閱何老文章,再細閱此原案,何老先生慧眼識珠,確實令人佩服。統觀全案,無疑為腎炎重證(腎炎尿毒癥是也)。喘腫脹滿,二便不通,危證將至矣,確實己到了“逆亂紛更,全無頭續”的地步。

嘗讀傷寒論曾見有一段論述似與尿毒證稍稍有涉(可不知對不對?): 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臥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與小柴胡湯脈但浮,無餘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234)

郭按:不尿,腹滿加噦,這好象是合併了現代所說的尿毒證之類了,即在現代臨床也已是很難治了,在古代的醫療條件下,自然是不治。但至葉天士,在如此危重的情況下,僅用“凡此氣味俱薄”的上焦藥“輕描淡寫”以治之者,乃深得輕可去實之妙義,也可見醫學代有發展了。是方也,徐靈胎評之曰:喘脹此方甚合,足見心思靈巧,如此等治法,真可編入醫案……。何廉臣收入《通俗傷寒論》中始定名為枇杷葉煎。何氏認為,此方之妙在於杏枇梔豉二組藥物,杏仁枇葉,微苦微辛,入肺理氣,辛者能開苦者能降,則肺氣之壅塞者得以宣通,清肅之令行,三焦水道便暢通無阻;焦梔善泄鬱熱,豆豉和中化濁,兩者合用,可以“宣其陳腐鬱結”,加上諸藥,淡滲而涼。於是氣化濕除,溺暢腫消矣。且諸藥性質和平,不比發汗峻劑易損上焦之陽,瀉下峻劑易損中焦之氣,利尿峻劑易耗下焦之陰,故雖久服亦末見有任何付作用。

何老認為此方乃前賢寶貴經驗之一。唯其用量偏輕,故改其量為:枇杷葉15-30克、杏仁梔子豆豉通草各12-15克、茯苓皮20-30克、滑石24-30克、薏仁18-30克、並在原方不變的基礎上,可隨證加味…(以下加減法因文長不錄)對於慢性腎炎反復發作者,也可以本方配合對證之藥以治之。

何氏說臨床應用四十餘年,每收良效。特是,何氏文中提到的杏仁枇葉梔子豆豉二個對藥,當是特識,今再引光明中醫雜誌89年1期葉家棟診餘漫談淡豆豉》一文以證之,節錄於下:淡豆豉一藥,除為溫病主藥外(詳見原文)又是“腎病妙藥”,並載醫案說:十多年前,摯友賴君之弟,方二十許,患左腎結核,在某醫院摘除左腎,術後不久,症狀又作,腰酸血尿面色晃白形體羸弱,經檢查右腎亦病,乃驚惶失措,求余診治,冀能保全僅有之一腎。

我乃遍索方書,于鮑相傲驗方新編》卷上,檢得血淋痛不可忍的血淋方多張,皆以淡豆豉為主藥。複于危氏《得效方》中索得小便條一方(郭按:本草綱目引此條為“小便血條”。就是血塊的意思。)僅用一味淡豆豉煎湯空腹服,喜其性味平穩,仍或伍冬瓜皮,或配牛夕囑服,以觀效驗,亦背水一戰而己。不期漸有好轉,兩月後尿檢全身證狀大有改善,再複檢查,推翻原來診斷…二年後結婚,喜添一子。現己工作多年,身體健康,自此之後,每遇臨床出現血尿病人,無論急性腎炎慢性腎炎急性發作之兒童、青年,常以淡豆豉伍入組方都有明顯效果。

郭按:淡豆豉一藥為黑大豆經發酵炮炙而製成,雖歷代本草用於水腫證的先例很少,然而黑大豆用於水腫的記載卻不乏見,《別錄》首載逐水腫崔禹錫食經》說:“煮汁飲,療溫毒水腫,除五淋,通大便,去結積。”“本草綱目”明言“治腎病,利水下氣。”《補缺肘後方》治卒腫滿,身面皆洪大:大豆一升,以水五升,煮二升,去豆,納酒八升更煮九升,分三四服,腫瘥後渴,慎不可多飲”。古人認為,黑豆形體象腎,色黑屬腎,乃同氣相求之品。後世醫家治腎炎蛋白尿不愈多加而用之,大概本乎此也。故由此及彼而論,豆豉本是黑豆製品,雖經蒸酵,然其本質猶存,功用也應相近,證之以上淡豆豉組方治驗,此推論當信不謬也。

又論:近代治急性腎炎初期,多倡從肺論治,如蒲輔周急性腎炎初期用麻杏薏甘湯前胡桔梗,而且每用五錢水煎服。我初學醫時並不理解,今觀乎此則知從肺論治,古人是早己開先河,後人更發明之罷了。腎炎從肺論治,不但腎炎初期用之,即於慢性腎炎長期不愈,脾腎俱虛者也參用之。如《岳美中醫案集》的芡實合劑芡實白術茯苓山藥菟絲子金櫻子黃精百合枇杷葉黨參)用以治蛋白尿長期不愈,在大隊補氣補脾補腎之藥中,伍用枇杷葉一味,並謂此方“尤妙在枇杷葉,清熱入肺,能肅降肺氣,使水道通利,下輸膀胱。”三複斯文,可見腎炎從肺論治,確有至理,不容忽視,臨證之時,須當注意及之。

不過,淡豆豉一藥,氣味不佳,量大時易引起嘔吐,故《傷寒論》中治熱鬱胸膈之證,梔子豉湯類方多用其取吐。《本草思辯錄》曾言及此點,說:“試煎淡豉嘗之,便欲作惡”。這是因為發酵過的氣味,用量過大可能會引起嘔吐,避之之法,除入複方和一般不用大劑量外,《本經逢源》說“入發散藥,陳者為勝,入湧吐藥,新者為良”。這也是一種用法。這大概是陳者氣味經過揮發而減弱,即不易引起嘔吐了罷。為了便於記憶,我曾編歌訣如下:枇杷葉杏薏仁滑石通草茯苓皮梔豉宣中清鬱熱,腎炎水腫最相宜。[杏林集葉醫話]


十、腫滿(腎病綜合征)
魏雪舫醫案:洪某,男,20歲,1984年9月7日來診。患者患腎炎4年,長期服用激素,但尿蛋白未能控制。在武漢某醫院確診為腎病綜合症。給予激素衝擊療法,最多每d口服強的松100mg,同時配用人血白蛋白、環磷醯胺等藥物,治療1周後尿蛋白轉陰,但上藥減量即出現蛋白尿。證見患者壅腫不堪面如滿月周身多處痤瘡腹大如鼓顏面發紅煩躁不安尿赤,每日總量不足400ml,氣促心慌腰膝酸軟,Br,:13.6/14.6kPa,P80次/min,腹圍94cm,尿蛋白(}H{),。Tch0.80,BUN21.42~mmol/d。即靜滴速尿200mg而尿量不增。視其舌體胖厚紅如胭脂黃苔濁膩脈弦滑鼓指口苦咽乾大便秘結。此為濕濁不化瘀熱成毒之證,防己地黃湯加減:生地60克,防己20克,桂枝、甘草各10克,防風、大黃、商陸各15克,每日1劑,水煎服。藥後效果不顯,將生地加至90克,大黃改用30克,另泡兌服,複加知母花粉各10克。

服藥20餘劑,症情始見緩解,尿量每日增至1500ml,腫膿消退。依此方加減用量,先後服藥100餘劑,基本恢復正常,查尿蛋白微量。(陝西中醫1991;<4>:174)

按語:腎病綜合征臨床以陽虛為多見,但本案患者見面紅煩躁尿赤口苦便乾舌紅如胭脂,則為陰虛有熱之象,可能與長期使用激素導致柯興氏綜合征有關,故治療當以祛風利水同時,兼以養陰血而清熱,防己地黃湯正與此符。加大黃、商陸在於前後分消,排泄瘀毒,此治腫滿大證常用之品。[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脾腎為本 兼理標邪

慢性腎病屬於中醫水腫虛勞的範疇。水腫慢性腎病的主要臨床表現,李氏認為腎病水腫原因與外邪內侵、稟賦不足有關,因此,在臨床上常用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或者標本兼施、扶正袪邪並舉的治療原則。所謂治標,即重在袪邪,如急性期多用疏風解表、宣肺利濕或解毒行水之法,以宣暢三焦,通調水道,達邪外出,防止外邪內陷而加重病情發展。與此同時,還需佐以照顧脾腎之藥,寓扶邪不忘扶正之意。所謂治本,本在脾腎。誠如朱丹溪所云:「惟腎虛不能行水,惟脾虛不能制水……腎水泛濫反得以浸漬脾土,於是三焦停滯,經絡壅塞,水滲於皮膚,注於肌肉而發腫矣。」《諸病源候論》載:「水腫者,由於脾腎俱虛故也,腎虛不能溫陽化氣,脾虛不能制水,故水氣盈盈,滲溢肌膚,流遍四肢,所以通身腫也。」李氏對慢性腎病的治序,十分注重培補脾腎。蓋脾主升清和運化,腎主水和蟄藏,俾使脾氣健運,腎陽振奮,津液才得輸布,浮腫、尿水、腹滿諸症方隨之而平。《景岳全書》在腫脹篇中曰:「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暫愈者,愈出愈強……豈有假愈而果愈者哉。」李氏推景岳治水腫的學術思想,認為清下只是僥目前之幸,崇脾腎才是治本之圖,健脾
藥常以黨參白朮枳殼陳皮,有補有行、補而不滯;補腎藥習用枸杞菟絲子巴戟天淫羊藿破故紙,配澤瀉車前草茯苓皮,有補有行,相反相成。此方組成精細,健脾氣,強運化功能,補腎氣,壯氣化之職。後天充,先天足,浮腫易愈。尤以定位脾腎定性氣虛者效果甚驗。

若施治不當,病延日久,必然累及他臟,釀成脾虛血少不能養心、腎,精耗不能涵木,脾腎兩虛心肺失調等諸證。慢性腎炎病患者,常有虛中挾實之候,在治療虛證時,要考慮其實邪。如患者雷xx,男,39歲,1988年11月因患慢性腎炎由市某醫院轉入我院門診,證見面肢浮腫腰膝酸軟少氣乏力納差便溏小便短少舌紅苔白膩脈弦細弱。尿檢:蛋白(+++),膿細胞少許,辨證定位脾腎,證屬氣虛,遂擬健脾益腎法治療。上方加減治療月餘,浮腫時起時伏,尿蛋白反覆波動,詳詢病史,緣患者平素多汗易感。宜標本同洽;在健脾益腎的基礎上加用黃耆防風蟬蛻殭蠶等益氣固表、利咽解毒之藥。醫治三月,浮附消退納谷增加,精神康復,尿檢蛋白持續陰性。故治腎病以脾腎為本,但兼證不可不顧及,更不可泥於腎病只冶腎,否則難以奏功,此乃水腫之病又非獨調理脾腎之理也。

益氣健脾 滋陰補腎

慢性腎炎蛋白尿的形成,從臨床觀察看來,主要由於脾腎虧損所致。脾主升清,腎主蟄藏。唐容川曰:「脾土能制腎水,所以封藏腎氣也」,乃從一個角度強調了脾的重要地位。經云:「腎者,胃之關」則說明了脾胃納谷化精,升清降濁的根本在於腎。腎虧則關門不固,升清失職,遂致精微物質下流。蛋白質是人體內的精微物質,宜藏不宜泄,其漏泄於尿有多種因素,或因正虛,或因邪實。正虛由臟腑功能失調,氣血陰陽不足;邪實緣於濕熱、風邪、瘀血等等。對此李氏認為正虛為其根本,而脾腎氣陰虧虛是其根本之因素。

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重在培補脾腎、調理五臟,益氣健脾、滋陰補腎為之根本法則。益氣健脾藥常選紫河車黃耆黨參太子參)、白朮茯苓山藥等,滋陰補腎藥習用桑椹首烏枸杞棗皮菟絲子巴戟天淫羊藿等,同時配以當歸白芍丹參養血活血,源於肝腎同源的生理特點。全方俾使脾得健運,升清統攝,腎氣得充,精關乃固,肝血得養,氣血充足,以達先天生後天,後天助先天,固攝精血的作用。上述方藥每日一劑,濃煎服,日服二次,每次150ml,或研末為丸,日服三次每次6克,兩個月為一療程。實踐證明,此方對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脾腎氣陰兩虛型,改善腎功能有較好的療效。

治療過程中當視其臨床表現隨症加減。蛋白尿往往因兼挾標實而波動,若濁氣上逆,鬱滯咽喉,須佐以蟬衣殭蠶藍根元參大青葉連翹黃芩之類以解毒利咽;若濕熱內蘊又當急于公英地丁梔子忍冬藤地膚子苡仁等清解利之;若感受風邪,當投桑葉菊花薄荷防風等疏風解表;若有瘀血見症即可用赤芍川芎澤蘭益母草活血通絡。此乃抓其根本、留意其標,順其演變,因勢利導,切不可拘泥一方一藥。

溫陽護陰 燮理陰陽

溫舊化氣是治療慢性腎炎的重要法則。陽衰則氣不化,濁氣上泛,水濕瀦留。陽氣充沛則氣化,水津四布,濁陰下降,水濕遂利。由於腎病罹患日久,易出現陽氣受損、陰液耗傷的陰陽兩虧證侯。因此,李氏主張以溫陽護陰的治法,燮理陰陽。取溫陽之法,慎用辛燥之品。若濫用辛燥,難於中病,又耗傷陰液,致使病情複雜。並強調辨證要準,凡舌體胖有齒痕舌質淡苔白膩脈沉細者,方可採用溫陽化氣治之。選溫陽藥時又慎用附子、肉桂之類,應本著陰中寓陽、陽中寓陰的原則,選用大雲菟絲子巴戟天淫羊藿破故紙之類。王好古云:「命門相火不足者,以此(淡大雲)補之,乃腎經血分藥也。」。《本草品匯精要》亦謂:「菟絲子性平散緩,主強陰益精。」可見這類藥溫而不燥,誠可謂溫陽化氣之佳品,使用養陰護陰藥時,不能選膩滯之類,習用桑椹枸杞首烏女貞白芍玉竹等。李氏曾治一慢性腎炎尿毒症患者,全身浮腫面色〔白光〕白惡心嘔吐溺少便溏月經停閉舌淡苔白脈象細緩,檢查腎功能受損。綜觀諸症,實屬陰虛水泛、濁陰上逆所致,水腫關格病證諦也。投溫陽利水導濁、育陰和胃劑:菟絲子巴戟天淫羊藿白朮
姜夏陳皮桑椹枸杞地膚子茯苓皮澤瀉茅根車前子當歸白芍等,病情穩定,逐漸向愈,上方加減調治十月餘,浮腫消失,面色紅潤,尿常規,腎功能均正常。

本病定位脾腎虧損、胃失和降、性屬陽虛水泛、陽損及陰、血無化源。在治療過程中‧沒投大辛大熱之昧,始終本著溫陽護陰、燮理陰陽的原則,守方調治。方中菟絲子巴戟天淫羊藿溫陽化氣,為君;白朮薑夏陳皮健脾和胃,茯苓皮澤瀉茅根車前子利水,為臣;當歸白芍桑椹枸杞滋腎養肝,調護陰液,為佐;妙在用「地膚子……利小便,補中益精氣」(《神農本草經》)為使。全方溫而不燥、補而不滯、利而不寒,配伍周到,用藥恰當,故奏全功。

滋陰涼血 通利導熱

血尿腎炎的重要症侯之一。少數腎炎患者,浮腫並不明顯,而以持續血尿為臨床特徵治療頗為棘手。腎炎血尿當與腎結核泌尿系結石腫瘤等鑑別。腎結核屬於祖國醫學虛勞病範疇,以血尿不痛體虛潮熱等指徵,治宜解毒養陰;泌尿系結石屬於淋證,以小便短赤澀痛難忍為特徵,治宜通淋排石;泌尿泵腫喀大抵屆幹香凋泡疇,治宜通淋排石;泌尿系腫瘤打抵屬於癥瘕範疇,至宜化瘀散結,軟堅消腫。腎炎血尿,病人尿無所苦,多伴輕度浮腫腰膝酸軟等症,李氏指出,治療此病切忌見血止血,否則愈止愈瘀,血愈外流,造成惡性循環,更忌用溫燥傷陰、苦寒耗液之品,當益陰固其本,通利即其性,李老喜用首烏桑椹。因「何首烏能養血益肝,固精益腎……為滋補良藥,不寒不燥,功在地黃天冬諸藥之上。」(《本草綱目》)「桑椹子益腎臟而固精」(《滇南本草》)。並用女貞子旱蓮草,涼而不寒、滋而不膩,於陰虛血熱之證,用之最為合拍。陰虛生內熱,或腎虧相火旺者,又當與知母生地黃柏梔子,折其火熱之勢。通利則用車前草茅根澤瀉等,利而不傷正。李老善用生地榆,認為其性寒味苦,善清下焦血分之熱,不獨便血用之,治療
炎尿血亦有奇功,不過在用法上略有不同,前者以地榆炭為宜,後者以生地榆為宜。
病例:張xx,男,15歲,患無痛性血尿年餘,曾在某醫學院附屬醫院作膀胱鏡檢,腎盂造影檢查,排除其它病變,診斷為IgA腎炎,證見肉眼血尿腰痛輕度浮腫陰莖易勃起,每周遺精一次,舌紅苔薄黃脈弦細,尿常現檢查,蛋白(+)紅血球25~50/HP,白血球(-),血壓16/10KPa,腎圖提示腎功能損害不明顯,中醫辨證定位在腎,定性為陰虛火旺、脈絡受損。治宜滋養腎陰、清瀉相火,導熱外出,處方:制首烏15克,生地20克,茅根15克,梔子12克,女貞子12克,生地榆20克,知母10克,黃柏12克,丹皮12克,小薊15克,旱蓮草12克,澤瀉12克,車前草12克。

服上方10劑,腰痛減輕,尿蛋白激量,紅血球5~10/HP,白血球0~1/HP。守方去梔子,加桑椹子15克、再進12劑,諸恙悉平,尿檢:蛋白(-),紅血球(-)、白血球(-)。宗上方去知母、黃柏,加熟地、山藥、枸杞善後鞏固。
此例曾多處求醫,前方不外小薊飲子、知柏地黃湯之類,止血不效,補亦少功,罔效何故?究其小薊飲子多為濕熱血淋之用,此例欠當;知柏地黃湯係滋腎瀉火之方,惜力不逮,今用之方,一面滋補腎陰,清瀉相火,另一面淡滲利尿,導熱外出,方用制首烏為君,女貞子旱蓮草甘酸能斂,甘涼涼血,配以生地增強滋陰益腎之力,又以知母黃柏堅陰,丹皮梔子瀉火,相火清,則血寧。小便以通為利,方用車前草、澤瀉淡滲利尿,佐地榆小薊同用,為治標而設。茅根集清熱生津利尿,涼血止血為一體,用於此類患者,更為恰當,全方補中有瀉,瀉中有堅,堅中有利,利中有止,上中有行,配伍周到,絲絲入扣,因而能獲全功。

益氣保元 化瘀泄濁

慢性腎炎,病程日久,陰陽俱傷,氣血兩虧,導致腎功能衰竭,病發“關格”、“溺毒”。清陽不升,濁陰泛濫,充斥三焦,上擾胃腑,下阻膀胱。甚則肝風內動,濁毒傷血,水凌心肺,蒙蔽心包等一派危象。整個病變過程顯示出臟腑衰敗,精氣虧損,濁邪瘀阻,水毒瀦留錯綜復雜、虛實多變的證候特點,但究其根本仍為腎元虛損之由。因腎氣不足,蒸化無力,氣不化水,水濕內阻;腎氣受損,脾土失於溫養,脾的運化功能失健,水液代謝失常,致使水濕瀦留;水濕蘊結生熱,濕熱積久化濁,濕濁瘀毒不能及時袪除。在臨床中李氏始終抓住腎元虧損的根本病機,掌握虛、實論治的重要原則,採取扶正固本與袪邪治標相結合的方法,選用益氣保元、化瘀泄濁的藥物,對改善病情,延緩生命有效好的作用。

治療方法是湯丸並用。益氣保元湯紫河車黃耆黨參白朮陳皮熟地枸杞菟絲子巴戟天淫羊藿等,若偏於陰虛去巴戟、淫羊藿,加生地首烏白芍,每日一劑,濃煎二次,共取法300ml分二次溫服,三個月為一療程。化瘀泄濁丸蜈蚣(去頭足)、水蛭土鱉丹參大黃等烘乾研末;水泛為丸,梧桐子大,日服二交,每次6克,15天為一療程,間隔3~5天,再行第二療程。
方中紫河車,系血肉有形之品,性味甘溫入腎經,稟父母精氣而成,得母子氣血居多,故能峻補營血,與黃耆合用能加強益氣養血之功,熟地枸杞首烏能滋養肝腎,填精充髓改善腎性貧血菟絲子巴戟天淫羊藿溫補腎元,扶正固本;黨參白朮陳皮燥濕健脾以助其根。俾使脾得健運,升清統攝,腎氣得充,精關乃固,肝血得養,氣血充足,改善和保護腎功能以治其本。丸藥中,蜈蚣水蛭土鱉丹參大黃以解毒化瘀,通腑泄濁、改善高凝,加快有毒物質的排泄,咸少有害物質的重吸收以治其標。湯丸合用,達到益氣保元,化瘀泄濁的目的。如患者呂xx,女,40歲,于1991年5月11日同濟醫院檢查,確診為“慢性腎盂腎炎”、“慢性腎功能衰竭尿毒症期”而就診收院。證見面色晦暗面浮肢腫惡心嘔吐口中尿味神疲乏力納呆腹脹腰膝酸軟畏寒冷大便溏薄小便頻短舌淡暗苔濁膩脈沉細。實驗室檢查:二氧比碳結合力20. 3mmol/L,尿素氮22. 8mmol/L,血肌酐609. 9mmol/L,血色素40. 8克/L。中醫辨證:脾腎陽虛,濁毒瘀阻。擬上述湯、丸合治,西藥糾酸、利尿、抗感染等,治療兩月餘
,浮腫消退,納谷增加,精神好轉,諸症悉平。實驗室檢查,血尿素氮下降50%以上,血肌酐下降30%,血色素上升,酸中毒得到糾正,顯效出院,隨訪年年無恙。[治療慢性腎病的臨床經驗.李丹初]


一、遺精
龔子夫醫案:李某,男,32歲,已婚,幹部。1989年12月7日初診。患者因房勞,反復遺精已2年餘。近因出差過勞,病情加重。睡後無夢而遺,每週3~4次,嚴重時臨廁努便也會滑出清稀的精液。伴有頭昏乏力腰酸膝軟形寒肢冷腰及小腹、前陰不溫尿頻尿清舌質淡胖嫩有齒痕苔白滑脈沉細弱尺脈尤甚。此為腎陽虛損,精關不固。治宜溫腎益氣,澀精止遺。以天雄散加味:附片10g(先煎),白術15g,肉桂6g(後下),煆龍骨15g,補骨脂10g,覆盆子10g,淫羊藿10g,芡實20g。日1劑,水煎服。

服藥10劑後,遺精基本控制,每週仍有1~2次,頭昏乏力形寒消失,但仍覺小腹冷,前陰不溫。服藥見效,繼服7劑,病已痊癒,舌質淡胖嫩已轉正常,脈沉細見起,尺仍弱。原方進7劑,以資鞏固,後隨訪未見復發。(江西中醫藥1993;<3>:11)

按語:(原按)龔老認為,遺精以腎為根,首責腎陽,陽乃生命所系,陽氣虛衰,命門火微,精關不固,而致遺泄。治遵《醫宗必讀》:“獨因腎病而遺者,治其腎。”方中以附片肉桂淫羊藿溫腎益氣為主,以龍骨補骨脂覆盆子芡實補腎固澀,白術除濕益氣,配肉桂和中健脾,補下焦陽虛,吳萸溫肝資腎,諸藥合用,力專溫腎益氣,澀精止遺。[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三、水腫
宗像敬一醫案:患者T.M,7l歲,牙科醫生,于1979年3月,診斷為腎病,用類固醇治療未見明顯好轉。臨床所見未提示腎功能減退,本人與家屬強烈要求用中醫治療。試用十幾種藥方均未獲得明顯療效,用補氣健中湯當歸木通升麻真武湯並用,終於成功地使臨床症狀緩解,八年來病情基本穩定。但是,自1988年1月起,患者無感冒等任何誘因出現了蛋白尿(++~+++),伴下肢輕度浮腫。隨著季節變化,到3月份浮腫逐漸加重。改用茯苓四逆湯真武湯觀察2周,浮腫仍未控制,5~7月用補氣健中湯真武湯治療;血中蛋白量仍低,浮腫加重,於8月份再次用補氣健中湯真武湯加味無效,體重近70公斤(平常55公斤左右),浮腫已由下肢擴展到腹部、顏面及上肢,患者出現哮喘短氣不能平臥。根據患者浮腫口微渴小便不利、納尚可、哮喘氣短心下痞硬便秘,用茯苓杏仁甘草湯大黃真武湯加減。

服藥3天后,尿量明顯增加。兩周內體重減少10公斤,浮腫情況除下肢尚有殘餘外,其他各處均有改善。但10月上旬,因天氣變化和鹽的攝取量增多,下肢及手又出現輕度浮腫,未發現哮喘和氣短。經加大一倍劑量服用茯苓杏仁甘草湯後,排尿量再次增加,浮腫消失。為鞏固療效,繼續服用同方一個月。(湖北中醫雜誌1990;
:封四)

按語:本例是針對哮喘氣短顏面及全身浮腫小便不利口微渴心下痞硬等症狀進行治療而獲得了顯效。用藥一個月後,哮喘氣短消失,以後用同方其它症狀也進一步改善。因此,本方對進行性腎病高度浮腫的患者有效。[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肝病禁辛,心病禁鹹,脾病禁酸,肺病禁苦,腎病禁甘。[醫宗金鑑]


每天走路一小時,因為走路無形中就是在活動腎經和膀胱經,尤其是走太極步,對這兩條經絡的鍛煉效果非常好,相信練過太極拳的網友應該能夠掌握要領,實在不行,就邁開腿盡力邁大步(注意不要氣喘吁吁)走路,拉開腿後面和後內側膀胱經和腎經,有道是:“百練不如一走”,著名腎病專家趙紹琴治療腎病時就主張病人應當每天走路一小時活動腎經膀胱經。[彭鑫博士中醫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