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痛風(Gout)

認識痛風(Gout)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整理

痛風(Gout)是一種嘌呤代謝障礙引起的全身性疾病,以關節紅腫疼痛,屈伸不利,關節畸形為特點,屬於中醫學痹證範疇。最常見於男性,台灣之調查統計高尿酸血症之盛行率在成人男性為17.3%-25.8%,男女比例約為20:1,可見於各種年齡,但男性多見於40歲以上,女性多見於更年期後。有家族史,並常見於有飲酒習慣與多肉食者痛風的發病部位最常見於手足小關節,初次發作多累及大趾第一跖關節,其次是足背、踝、足跟、膝和腕部,以下肢受累多見,可為單發性,游走性,多發性,或對側性發病

痛風的臨床表現可分為以下四期:

  1. 無病狀期:此期僅有血尿酸濃度增高而無其它症狀,可歷時很長。發病年齡以40歲左右為高峰,血尿酸濃度達7毫克%以上,有的超過10毫克%。大約只有1/3的病人以後出現關節症狀。
  2. 急性關節炎期:可因酗酒、暴飲、暴食、疲勞、著涼、精神緊張、關節輕微損傷、手術刺激等誘發。發病急驟,多在夜間突然發作,感關節劇痛,伴全身發熱而從夢中驚醒。首次發作一般只累及一個關節,受累關節數小時後出現感覺過敏,局部明顯腫脹、溫度升高,皮膚暗紅,乾燥發亮,腫脹範圍常超過關節的解剖範圍。在較大關節常有積液。關節有局部壓痛和活動受限。紅腫消退後,局部仍可見指壓性水腫,皮膚鬆弛,有癢感和脫屑。發作時常伴有發熱(體溫常升高到38~40℃)、多汗、頭痛、心悸、疲乏、厭食等全身反應。青年病人常為暴發型,多有高熱及游走性多關節炎。炎症一般持續3~11天,亦可能持續數周,以後全身狀況及受累關節完全恢復正常。
  3. 間歇期:最初常為數月或數年。以後發作次數增多,間歇期亦逐漸縮短,受累關節數目增多,發作時間延長,受累關節在間歇期也不再全無症狀,最後發展為關節畸形及慢性關節炎期。繼發於血液病和糖原儲存病的間歇期常較短。
  4. 慢性關節炎期:隨著疾病的發展,尿酸鹽在關節內沉著逐漸增多,發作頻繁,累及多數關節,關節腫痛等症狀不能完全消退,並發生關節僵硬和畸形關節功能嚴重受限。關節周圍軟組織內有痛風結節形成,關節呈不規則的結節樣腫脹。痛風石從1毫米到數厘米,好發部位如前所述。皮下組織中的痛風石可逐漸增大,皮膚變薄,發紅,呈橘皮色,容易破潰成瘻管,排出白色粉末狀尿酸鹽結晶或牙膏樣物質,瘻管周圍組織呈慢性炎症肉芽腫,可經久不愈。由於尿酸鹽有抑菌作用,繼發感染很少見。約1/3的患者可出現腎臟和心血管病變。如尿酸性尿結石,可引起腎絞痛和腎功能衰竭;晚期可出現高血壓、腎動脈和腦動脈硬化、心肌梗塞等合併症。少數患者可死於心血管併發症。

痛風性關節炎是由於遺傳性或獲得性病因導致嘌呤代謝障礙和血清尿酸持續升高,尿酸鹽在關節及關節周圍組織以結晶形式沉積所引起的炎症反應。發病多因飲酒過度或過食肥甘厚膩,致脾胃濕熱內蘊,下趨於關節,瘀滯日久化熱,而出現關節紅腫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