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銀屑病

認識銀屑病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銀屑病亦稱白疕、牛皮癬、乾癬、松皮癬,是一種常見的慢性、易於復發的炎症性皮膚病,嚴重影響患者生理與心理,干擾正常社交生活。臨床表現為紅色丘疹或斑塊上覆蓋多層白色鱗屑,尚可有水疱、膿疱等皮損,以四肢伸側,頭皮和背部較多。本病大多有明顯的季節性,常在冬季加劇,夏季緩解。但久病之後,皮損不消,季節性不明顯。

本病發生的病因尚未完全明瞭,目前較為一致的看法是認為本病是由遺傳、感染、代謝障礙、內分泌、免疫及神經精神等多種因素,通過多種途徑引起的表皮細胞過度增生,角化不全的炎性反應。遺傳基因一個重要的發病因素,據統計約百分之四十的病人有乾癬或乾癬性關節炎的家族史,家人若有乾癬性關節炎得病的機會是一般人的一百倍。研究指出有些因素與乾癬的發生和疾病的嚴重度有關,如抽煙、肥胖和飲酒。

銀屑病致病的機轉是表皮細胞分裂太快。正常的皮膚從真皮基厎細胞往上分裂到達最上層時,細胞核被移除,細胞變平且成熟完全角化後脫落。但在乾癬的病例中因皮膚分裂太快,來不及完全角化角質層的細胞不僅留有細胞核且細胞核未被壓平,形成不全角化,以致於皮膚脫落的速度太快。

根據銀屑病的臨床特征,將其分為尋常型、膿疱型、關節病型及紅皮病型四種類型。

  • 尋常型銀屑病:為銀屑病中最常見的一種。該型銀屑病大多急性發病,患者自覺不同程度的瘙痒。基本皮損初起為紅色丘疹或斑丘疹,約粟粒至綠豆大,以後可逐漸擴大或融合成紅色斑塊,邊界清楚,上覆多層干燥的銀白色鱗屑,鱗屑在急性皮損較少,慢性皮損較多。輕輕刮除表面鱗屑,其下為一層潮紅發亮的半透明薄膜,稱為薄膜現象。再輕刮薄膜,會出現小出血點,呈露珠狀,稱點狀出血現象。白色鱗屑,發亮薄膜,點狀出血是本病的三大主要臨床特征。
  • 膿疱型銀屑病:臨床較少見,可分為泛發性及掌趾膿疱型兩類。泛發性膿疱型銀屑病:在銀屑病的基本損害上出現密集的針頭至粟粒大小的淺層無菌性小膿疱,上覆不典型鱗屑,膿疱增多可融合成大片。膿疱數日後干枯脫屑,其下又再起新的膿疱。皮損可發於全身,以四肢屈側及皺襞部多見。掌跖膿疱型銀屑病:皮損為對稱性紅斑,斑上見針頭及粟粒大小膿疱,疱壁不易破裂,一般1-2周後可自行干枯,結褐色痂,痂脫後有小片鱗屑,鱗屑下又可出現成群的新膿疱。指(趾)甲亦常被侵犯,至變形,混濁,肥厚及不規則脊狀隆起,嚴重時,甲下可有膿液聚集。皮損對稱發生,多見掌跖,也可擴展到指(趾)背側。
  • 關節病型銀屑病:全身可有尋常型,膿疱型或紅皮病型銀屑病,同時伴有類風濕關節炎的表現。主要症狀為非對稱性外周多關節炎,以手,腕,足等小關節多見,也可侵犯脊柱。受累關節發紅腫脹,壓痛,功能障礙,畸形甚至強直,嚴重時可累及大關節,並可伴有關節積液。
  • 紅皮病型銀屑病:表現為剝脫性皮炎,可累及全身,初起在原發皮損部位出現潮紅,迅速擴大,最終全身皮膚呈彌漫性紅色或暗紅色,炎性浸潤明顯,上覆大量麩皮樣鱗屑,不斷脫落。發生於手足者,常有整片角質剝落。該型是一種少見的嚴重的銀屑病,病情頑固,經久不愈或治愈後容易復發。

銀屑病全球的盛行率從百分之0.6到4.8不等。歐美其盛行率約2-4%,在北美的白種人約有2500萬人罹患此病,根據日本和中國的報告,黃種人的盛行率在0.3%以上,以此推估台灣約有10萬人患有乾癬。在男女生的比例大致相同,好發的年齡群有兩個高峰:1.二十到三十歲和2.五十到六十歲。

銀屑病患者應注意事項:

  • 避免皮膚任何外傷。
  • 避免晒傷。
  • 避免過度飲酒。
  • 減少情緒壓力。
  • 維持理想體重。
  • 切勿私自停止治療藥物。
  • 定期於門診追綜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