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瘡

痤瘡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整理

二十八、痤瘡
王輔民醫案:劉某,女,19歲。1989年3月9日初診。近3個月面生粉刺,以前額、鼻旁面頰為重,顏面潮紅,粉刺遍佈,大小不一,自覺面部烘熱,微癢微痛,無汗,脈數弦緊有力,苔薄白而潤。證屬沖任壅實,上蒸顏面,陽熱內鬱,不得發越。治宜開啟腠理,發散鬱熱,疏泄沖任。處方:先予大青龍湯:麻黃20g,桂枝10g,杏仁10g,甘草10g,生薑10g,大棗30g,生石膏50g。日1劑,水煎分2次服,每晚覆被令微微汗出。
3月10日複診:服2劑後,汗出較多,面部烘熱消除。改用桂枝茯苓丸原方:桂枝、茯苓、丹皮、白芍、桃仁各20g,水煎日服1劑。
3月25日三診:服6劑後,痤瘡較前鬆散稀疏。繼服6劑,痤瘡基本消失,惟顏面皮膚略見粗糙。囑再服上方6劑,盡劑而愈。(山東中醫雜誌1990;<5>:21)
按語:痤瘡多系汗出當風或汗出用冷水沖洗,邪熱郁于皮腠而發。《內經》雲:“勞汗當風,寒薄為皮,鬱乃痤”。當今治法多用散風清熱,涼血活血,罕有實效。多因忽視本病好發于青年,腎氣亢盛,沖任脈盛,由盛而壅,雖不因風邪閉束,陽熱內鬱亦有發病者,曾有多例患者服用桂枝茯苓丸亦頗有效驗。故認為此證肌腠鬱熱是標,而沖任壅實為本。現代醫學亦認為本病之發生與性激素分泌過盛有關,故用桂枝茯苓丸以泄其壅實,壅實消,痤瘡自愈。[金匱名醫驗案精選]

十、腫滿(腎病綜合征)
魏雪舫醫案:洪某,男,20歲,1984年9月7日來診。患者患腎炎4年,長期服用激素,但尿蛋白未能控制。在武漢某醫院確診為腎病綜合症。給予激素衝擊療法,最多每d口服強的松100mg,同時配用人血白蛋白、環磷醯胺等藥物,治療1周後尿蛋白轉陰,但上藥減量即出現蛋白尿。證見患者壅腫不堪,面如滿月,周身多處痤瘡,腹大如鼓,顏面發紅,煩躁不安,尿赤,每日總量不足400ml氣促心慌,腰膝酸軟,Br,:13.6/14.6kPa,P80次/min,腹圍94cm,尿蛋白(}H{),。Tch0.80,BUN21.42~mmol/d。即靜滴速尿200mg而尿量不增。視其舌體胖厚,紅如胭脂,黃苔濁膩,脈弦滑鼓指,口苦咽幹,大便秘結。此為濕濁不化,瘀熱成毒之證,防己地黃湯加減:生地60克,防己20克,桂枝、甘草各10克,防風、大黃、商陸各15克,每日1劑,水煎服。藥後效果不顯,將生地加至90克,大黃改用30克,另泡兌服,複加知母、花粉各10克。
服藥20餘劑,症情始見緩解,尿量每日增至1500ml,腫膿消退。依此方加減用量,先後服藥100餘劑,基本恢復正常,查尿蛋白微量。(陝西中醫1991;<4>:174)
按語:腎病綜合征臨床以陽虛為多見,但本案患者見面紅、煩躁、尿赤、口苦、便幹舌紅如胭脂,則為陰虛有熱之象,可能與長期使用激素導致柯興氏綜合征有關,故治療當以祛風利水同時,兼以養陰血而清熱,防己地黃湯正與此符。加大黃、商陸在於前後分消,排泄瘀毒,此治腫滿大證常用之品。[金匱名醫驗案精選]少陰復則火刑金敗,膈腸不便。少腹絞痛者,肺與大腸俱傷也。二便分注,時而俱止,氣動于左,上行于右者,君火生于風木,自東而升,自西而降,相火不陷下而刑大腸,故分注時止。君火必逆上而刑肺金,故咳嗽鼽嚏,忽而喑啞,郁冒昏?無知,徐而灑灑惡寒,振栗?妄。寒退熱作,渴而欲飲。肺腎消爍,少氣骨痿,外則皮膚腫痛,疿疹瘡瘍癰疽痤瘡痔俱發。甚則熱蒸肺敗,咳而鼻淵。鼻淵者,肺氣熏蒸,濁涕淫泆不止也。[素問懸解]

痱痤瘡,因汗出見濕而生,輕者狀如撒粟,用青蒿煎湯洗之,或棗葉亦好;重者熱汗浸漬,匝匝成瘡,用綠豆、滑石各五錢?末,綿蘸撲之,摩破成瘡,加黃柏、棗葉各五錢,片腦少許。[醫學入門]

長期生活失調、睡眠不足,皮膚一定顯得乾糙、晦暗鬆弛,而且粉刺痤瘡或色素斑頻生。[中醫報導]

除了滋養臟腑外,人體經絡運行通暢才能使氣血、營養通達肌膚。李昭瑩表示,綜觀所有與皮膚美容有關的症狀如痤瘡、雀斑、黑斑、痔等,都是由於皮膚得不到氣血的濡養,因而面色無華,中醫調理這類皮膚症狀時,常配合活血化瘀的中藥如桃仁、紅花、丹參、赤芍、當歸、益母草等,調理氣血狀況。[中醫報導]

痤瘡是發生於顏面、胸、背等處毛質皮脂腺的一慢性炎症疾病,俗稱粉刺,也叫春青痘。在春漢時期稱;隋唐時稱為面瘡皻皰嗣面;明清時期稱肺風粉刺粉疵酒刺榖嘴瘡等。[中醫報導]

B.中醫方面:
(1)肺熱血熱:宜宣肺涼血清熱為主;常用枇杷葉、桑白皮、冬瓜子、赤芍、牡丹皮、當歸、紅花、凌霄花、生地、黃芩等。
(2)腸胃濕熱:宜清熱化濕通腑為主;常用蒲公英、生山梔、黃芩、黃柏、生大黃、茵陳蒿、生薏仁、車前子、生地、赤芍、甘草。
(3)脾虛痰:宜健脾化痰利濕清熱為主;常用黨參、茯苓、白朮、山藥、薑半夏、陳皮、 白芥子、丹參、車前子、白花蛇舌草等。
若口乾唇燥加元參、麥冬、天冬、天花粉等。囊腫難消加夏枯草、牡蠣、海藻、莪朮、貝母。月經不調加當歸、白芍、益母草、或合逍遙散。[中醫報導]

案例:
陳**男十七歲學生,有過敏性鼻炎,因臉部長了許多丘疹囊腫粉刺,來就診。望其臉部油膩多脂,滿佈白頭粉刺、紅色丘疹,舌苔薄黃;問其大便乾,臉部皮膚常筧熱痛,診其脈滑數,辨証為肺胃濕熱,擬方宣肺清熱化濕。
處方:
內服:枇杷葉三錢,連翹二錢,蒲公英三錢,魚腥草二錢,生薏仁三錢,桑白皮三錢,白芷二錢,車前子一錢半,生山梔一錢,黃芩二錢,蒼耳子二錢,赤芍三錢,生甘草一錢,水服,一日一劑。
外用:大黃、黃柏、黃芩、苦參研細末水調外塗。十劑後噴嚏減少,臉部已不油膩脂,皮損 縮小;但丘疹囊腫乃多,疵仍肺胃濕熱已減,但血熱仍熾,故於前方基礎上酌加涼血化瘀。夏枯草三錢、貝母二錢、莪朮一錢、生地黃二錢,服十劑後,丘疹囊腫亦改善。[中醫報導]

經前面部粉刺
【概念】
每屆經前面部起碎疙瘩,高出皮膚,經後即隱退者,稱為經前面部粉刺,亦稱“經前面部痤瘡”,多發生於青春期。
【鑒別】
〔常見證候〕
肝經濕熱粉刺:經前面部起碎疙瘩,少數有癢痛,可擠出乳白色液體,甚則化膿成癤。或月經先期,或黃帶綿綿,或脘悶納少,或口乾作膩。苔正常或薄黃,脈濡細或細滑。
肝經鬱火粉刺:經前面部出現丘疹或黃白色小膿皰。伴乳房脹痛,情緒急躁,大便乾結,或經行不暢,舌質偏紅,脈弦數。
肺熱粉刺:經前面部出現毛囊性小丘疹,甚則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伴乾咳無痰,咽痛口乾,或兩顴潮紅。舌質紅,苔薄白少津,脈細數。
〔鑒別分析〕
肝經濕熱粉刺與肝經鬱火粉刺:皆為肝經熱證,只是前者有濕邪兼夾的情況,患者多由素喜糖類、辛辣、肉食之品,肝熱脾濕相并,搏於血分而發生粉刺。後者係由肝氣鬱結,鬱久化熱生毒,熏蒸肌膚所致。臨床特點是:肝經濕熱證,除上述局部症狀外,可見黃帶綿綿,或月經先期,或胸悶納少等肝脾濕熱症狀。治宜清熱利濕,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肝經鬱火證,除上述局部症狀外,常兼見乳房脹痛,情緒急燥,大便乾結,脈弦數等肝鬱化火症狀。治宜清火解鬱,方用丹梔逍遙散加減。
肺熱粉刺:《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肺風粉刺記載:「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於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其臨床證候,除上述局部症狀外、每伴有乾咳無痰,或兩顴潮紅,或大便乾燥等肺熱津傷之證。治宜清泄肺熱,佐以解毒,方用枇杷清肺飲去人參加當歸、赤芍、生苡仁、野菊花,並外敷顛倒散
總之,本症的辨證,除局部症狀外,必須結合全身伴有的見症,才能分別出證候的病位與性質。[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

痤瘡
【概念】痤瘡,凡指發於顏面和胸背部的毛囊性紅色丘疹,或黑頭粉刺,膿皰,結節,囊腫等。早在《內經》方中,對痤瘡的形成就有較詳細的論述,《素問.生氣通天論》說:「汗出見濕,乃生痤【上病下弗】”,“勞汗當風,寒薄為【左查右皮】,鬱乃」。到了隋代,《諸病源候論》稱為“面【左皮右包】」。清代《醫宗金鑒》則直稱為“肺風粉刺”,《外科大成》又稱為“酒刺”。現在,俗稱為“粉刺”。
【鑒別】
〔常見證候〕肺熱痤瘡:顏面部有與毛囊一致的丘疹,形如粟米大小,可擠出白粉色油狀物質,皮疹以鼻周圍較多,亦可見於前額,間或有黑頭粉刺。有輕度發癢,常伴有口鼻乾燥,大便乾,舌質微缸,苔薄白或薄黃,脈浮滑。
胃熱痤瘡:顏面有散在毛囊性丘疹,如粟米大小,能擠出白粉色油狀物質,間有黑頭粉刺,以口周較多,亦可見於背部前胸,面部出油較多,毛孔哆開,常伴有食多,口臭,口乾,舌燥喜冷飲,大便秘結等症狀。舌質紅,苔膩,脈沉滑而有力。
血熱痤瘡:顏面兩頰有散在潮紅色丘疹如米粒大小,以口鼻周圍及兩眉間皮疹較多,面部常有毛細血管擴張,遇熱或情緒激動時面部明顯潮缸,自覺有灼熱,婦女在月經前後皮疹常常增多,大便乾燥,小便黃赤,舌尖紅苔薄,脈細滑數。
毒熱痤瘡:面部有散在米粒大丘疹,丘疹頂端常有小膿瘡,或周圍有輕度紅腫,自覺疼痛,膿皰此起彼落,反復不斷,膿皰消退後皮膚表面可遺留凹陷性小瘢痕,形如桔皮。胸背常被累及。大便乾燥或秘結,數日不行,小便黃赤,舌質紅,苔黃燥,脈弦滑或數。
濕毒血瘀痤瘡:面部胸背除米粒大丘疹外,常發生黃豆大或櫻桃大之結節或囊腫,皮膚表面高低不平,重者感染成膿皰,局部紅腫疼痛,並可有頭痛,身熱等全身不適,顏面皮膚出油較多,胸背常有同樣損害。舌質暗紅,苔黃或白,脈緩或沉澀。

〔鑒別分析〕
肺熱痤瘡,胃熱痤瘡與血熱痤瘡:雖均居熱證,但前二者以氣分熱為主,後者以血分熱為主。前二者皮損表現基本一致,只是肺熱痤瘡鼻周多見,胃熱痤瘡口周多見,且病因病機與兼症亦不盡同。肺熱痤瘡多因肺經有熱,外受風邪,使肺熱鬱積肌膚不得宣泄而致,故有口鼻乾燥,苔薄脈浮之見症。治宜清泄肺熱,方用枇杷清肺飲,外用顛倒散水調敷。而胃熱痤瘡係因飲食不節,過食炙【傅去人加火旁】及背粱厚味,使陽明燥結,脾胃積熱,鬱於肌膚所致。故常有食多,口臭,惡熱,口渴喜冷飲,大便燥結等症狀。治宜清陽明府熱。方用調胃承氣湯,外用顛倒散水調敷。血熱痤瘡多因情志內傷,氣分鬱滯,鬱久化熟,熱伏營血而發。症狀特點為:顏面有散在紅丘疹,以口鼻周圍及兩眉間皮疹較多,面頰常伴有毛細血管擴張,面部潮紅明顯。治宜涼血清熱,方用桃紅四物湯涼血五花湯合方加減。
毒熱痤瘡與濕毒血瘀痤瘡:雖均與感受邪毒有關,但毒熱痤瘡以毒熱為主,外因肺胃蘊熱上蒸,復感外界毒邪,致毒熱互結,蘊於肌府腠理之間所致。故其症狀特點為:面部有散在丘疹,以小膿皰為主,周圍常有紅暈,自覺疼痛,嚴重時可焮紅腫疼,伴有發熱,舌苔黃燥,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飲,或用連翹敗毒丸加減。濕毒血瘀痤瘡多因素體蘊濕,鬱於肌膚,復感外界毒邪而致濕毒凝聚,阻滯經絡,氣血不和而成。症狀特點除丘疹,膿瘡外,常以結節囊腫為主,皮膚出油較多,治癒後常留疤痕。治宜除濕解毒,活血化瘀,方用除濕解毒湯。對結節,囊腫亦可配合散結靈大黃【左蟲右庶】蟲丸等。
【文獻摘錄】《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肺風粉刺》“此證由肺經血熱而成。每發於兩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腫痛,破出白粉汁,日久皆成白屑,形如黍米白屑。”[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

麻杏苡甘湯…就是與我剛纔補充它這兩個藥物作用有關。上能清洩肺熱,下又能祛除脾濕,所以,對濕熱型這樣一些面部的痤瘡,這一類的皮膚病,這個方子也可以的。但是,麻黃的用量,或者甘草的用量適當要減少。[王雪華講金匱要略]

我現在要告訴大家的就是,請看這個方的組成,有歸、芎、芍齊調肝血,我曾經給大家講過這個問題,正好歸、芎、芍三味藥走血分,因爲肝藏血,女子以肝爲主,方中歸、芎、芍,三個入血分的藥都具備了,茯苓、白朮、澤瀉,可以幫助健脾利濕,可以概括爲,三個入水分的藥,因此,這六味藥組成的當歸芍藥散,它就有調和肝脾的作用,因爲有氣血瘀滯的問題,所以,本方也,有化瘀利水的作用,因此我認爲,張仲景提出化瘀利水法的代表方劑,特别是通過調和肝脾,來化瘀利水,對于我剛纔講到的,婦人經前緊張症,伴有眼臉浮腫、浮房脹,心煩、易怒這樣的一繫列症有效,有的女患經前期還出現小痘痘,即臉上痤瘡經前期加重,這些都屬于肝脾不調所致,有肝郁而血滯,脾虛而濕盛這種情況,所以,要調和肝脾,用什麽方?當歸芍藥散,化瘀利水法的代表方劑,它就是通過調暢血分,使瘀血阻滯的問題得到緩解,月經就随之而來,所以,說難治,不是不治,而是要經過一段時間,特别是這種月經調整,有的時候需要看,三個月的周期情況,有的可能一方而癒,這就根據,她瘀血阻滯水道的程度來說。[王雪華講金匱要略]

如面生痤瘡、陰囊潮濕、舌苔黃膩的濕熱體質,臨床發病較多,治療常以萆薢、地龍之屬,滲濕清熱,同時輔以冬瓜粥飲食調養。[名老中醫王琦經驗集]

肝經濕熱案:楊某,35歲。婚後一年陽事日衰,舉而無力,平時嗜酒,陰囊潮濕,曾服溫腎壯陽藥後,口舌生瘡、口苦、面生痤瘡,脈弦滑,舌苔黃膩。此屬濕熱內盛,流注肝經,宗筋弛縱。治宜泄肝經濕熱,苦味堅陰,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6克、梔子6克、黃芩10克、柴胡10克、生地15克、車前子10克、澤瀉10克、甘草3克、地龍10克,另用羚羊散每日一支(每支5克)。服藥7劑,痤瘡、口苦漸消,改用龍膽瀉肝丸合湯劑,柴胡10克、白芍10克、枳殼10克、炙蜈蚣2條、地龍10克、甘草6克。4劑後性機能明顯好轉,陰莖勃起達10分鐘,囑再進4劑,以鞏固療效。[名老中醫王琦經驗集]

祝氏認為銀屑病、玫瑰糠疹、面部痤瘡、過敏性皮炎等均屬燥熱太盛、血虛生風,悉以過敏煎,加生地、白茅根、丹皮、紫草、白蒺藜、地膚子等養陰涼血、祛風止癢,每收良效。[名老中醫祝諶予經驗集]

過敏煎(銀柴胡10克、炒防風10克、烏梅10克、五味子10克、生甘草6克)。[名老中醫祝諶予經驗集]

陸氏在臨床處方上妙用生山楂,使已形成腫塊但未化膿的階段,促使腫塊消散,從根本上阻止成瘺。又如痤瘡是由於皮脂、毛囊的皮脂腺分泌過度,使其管腔被過多的皮脂和角化物所阻塞,加上痤瘡棒狀桿菌的作用而引起。陸氏用養陰清熱、理氣活血為主,在活血藥物中選用丹參等,現代藥理學認為丹參中的丹參酮能抑制痤瘡棒狀桿菌,又具有溫和的雌激素樣活性作用,從而以抗雄激素作用來抑制皮脂腺過度分泌,故陸氏在臨床治療該病的過程中,以丹參的功用來協調整個方藥的調節內分泌、減少油脂分泌的作用。[名老中醫陸德銘經驗集]

養陰祛脂方
組成:生地30克、丹皮9克、赤芍30克、玄參12克、麥冬9克、女貞子15克、天花粉15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生山楂30克、茶樹根30克、黃芩9克、丹參30克。
用法:每日煎服1劑。
功效:養陰清熱,活血祛脂。
主治: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名老中醫陸德銘經驗集]

痤瘡、皮脂腺分泌過多、毛囊炎:嫩絲瓜葉、莖搗爛絞汁,塗患處,每日2次。[中醫食療]

痱子、熱癤、痤瘡:枇杷葉50克,煎水洗患處。[中醫食療]

痤瘡(外用)(辛夷,白芷,白芨,黃芩)。[北港附設手冊]

有很多面皰,痤瘡是因排泄不正常所造成。一天最好大便三次。[張步桃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