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

潰瘍性結腸炎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整理

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簡稱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主要侵及直腸、結腸黏膜層導致糜爛、潰瘍形成的彌慢性非特異性腸道炎症性疾病。任何年齡皆可能發生,以20~50歲為多見,主要以左下腹痛及便血多見,同時可伴有發熱、乏力、納差、消瘦等。病程長、反覆發作,不但讓患者的工作和生活上造成很多困難,也給社會帶來負擔。

中醫將潰瘍性結腸炎主症分為毒熱之釀膿期,血瘀肉腐之成膿期,氣虛血虛久不收口之遷延期。

  • 毒熱之釀膿期主症:發熱、腹痛、腹脹、便次增加、稀水黏液便為主。
  • 血瘀肉腐之成膿期主症:腹痛,便次增加,稀水黏液便為主。
  • 氣虛血虛、久不收口之遷延期主症: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完穀不化,納少,便次多,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腹部墜脹。

其他兼症:

  • 突然發病,高熱惡寒,腹痛下墜,裡急後重,瀉下膿血黏液,脈滑數,舌質紅,苔黃膩,狀如急性菌痢者。
  • 黎明即醒,醒則腹痛,痛則欲便,便後痛減,則辨為脾腎陽虛。
  • 膿血便為主時,則辨為毒熱熾盛灼傷血絡。
  • 腹部隱痛,溏便而頻,每因情志不暢而加重,則屬脾虛肝乘。
  • 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中,有少數患者可一度表現為腹脹乾嘔,矢氣頻傳,腹痛下墜,裡急後重,頻繁瀉下臭穢異常的黏液稀水,證屬熱結旁流。
  • 對於在西醫治療過程中因突然停用激素或減量過快而引起病情反覆,或由於多次反覆病人對激素產生依賴性造成惡性循環者,中醫採用益氣補腎、清熱化濕等標本兼治的方法,既能保持較好的療效,又能逐步消除激素,使病情穩定好轉痊癒。

根據病情輕重分型:

  • 輕型:病變在直腸或乙狀結腸,病情隱匿,腹瀉每日不超過4次,便血無或少量,腸黏膜充血、水腫、易出血。
  • 中型:介於輕型和重型之間。
  • 重型:全結腸均病變,日腹瀉6次以上,腹痛、膿血便,體溫38.5度C以上,脈搏快(大於90次/分),ESR>30 mm/h,血紅素降低,病變部位腐爛、潰瘍、出血、膿性分泌物、顆粒樣肉芽組織、假息肉、有併發症、結節性紅斑、虹膜炎、關節炎。

本病為慢性炎性結腸病變,病因可能與自身免疫、遺傳、過敏、感染、精神等因素有關。本病屬中醫腹瀉、腸風、臟毒等範圍。飲食不節、情志不調、肝氣犯脾、脾胃腎虛弱。病在腸、根在脾胃、受制於肝,久病及腎,統攝無權,完穀不化,晚期五更泄瀉。濕是主證,可寒化、熱化,與瘀毒交搏,便膿血黏凍,變為慢性反覆病程。

相關字:身熱,脹氣,便血,體重減輕,便溏,水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