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異位性皮膚炎

認識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Atopic eczema)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異位性皮膚炎(Atopic dermatitis)又稱為異位性溼疹(Atopic eczema),是一種慢性的皮膚過敏疾病。患者大多有過敏性體質的家族史,且常伴隨有氣喘、花粉熱或過敏性鼻炎等發作。本病多發生於嬰幼兒、兒童及青少年期,不具有傳染性。

異位性皮膚炎是兒童過敏疾病最先的表現,大約15-20%的兒童受此疾病的困擾,成人也有1-3%。皮膚癢影響睡眠並造成生活品質降低。將近80%的病童未來會進展成氣喘或過敏性鼻炎。

此病在中醫常從“浸淫瘡”、“四彎風”、“奶癬”、“風癬”、“濕疹”、“濕瘡”等範疇探討。如《諸病源侯論》提到:“浸淫瘡,是心家有風熱,發於皮膚。初生甚小,先癢後痛而成瘡……以後漸漸增大,因名浸淫瘡”。《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描述:“四彎風生腿腳彎,每月一發最纏綿,形如風癬風邪襲,搔破成瘡癢難堪。此證生於兩腿彎、腳彎,每月一發,形如風癬,屬風邪襲入腠理而成,其癢無度,搔破津水,形如濕疹”。《外科正宗》:“兒在胎中,其母食五辛,父餐炙餺,遺熱與兒,後頭面全身發為奶癬,流脂成片,睡臥不安,瘙癢不絕”。《醫宗金鑒》“此症生嬰兒頭頂,或生眉端,又名奶癬,層起白屑,形如癬疥,由胎中血熱,落草受風纏綿,此系乾癬;有誤用燙洗,皮膚起粟,搔癢無度,黃水浸淫,延及遍身,即成濕瘡”。《醫宗金鑒》“此證生於兩腿彎,腳彎,每月一發,形如風癬,其癢無度,搔破津水,形如濕疹”。

長期的皮膚搔癢,除了會使皮膚變厚變粗丘疹突起之外,也會影響睡眠品質,夜晚睡覺患者常不自覺的搔抓而皮破血流,甚至併發細菌感染。這些症狀到了青春期過後多半會逐漸好轉,然而也有一些人會延續到成年。

異位性皮膚炎的特徵為:

  • 皮膚搔癢。
  • 特定部位出現典型的皮膚症狀(濕疹樣皮膚炎或苔癬化皮膚炎),嬰幼兒大多發生在臉部、頸部、四肢的伸側及屈側;兒童期好發於肘窩、膝膕及頸部,比較嚴重的可及於全身;而青少年至成年期多發於關節屈側。
  • 慢性持續性或反覆性發作(一般指超過6 個月以上)。
  • 個人或家族成員有異位性體質(包括氣喘、過敏性鼻炎、乾草熱、或異位性皮膚炎等)。

多種基因異常、皮膚障壁缺損、皮膚乾燥及對食物和環境過敏原的致敏化IgE是目前認為主要的治病機轉。

皮膚屏障破壞,會使許多的過敏原得以穿透皮膚,激化一連串免疫反應,導致異位性皮膚炎、氣喘和過敏性鼻炎的產生。

盡量使皮膚不要接觸到水,如果要清潔皮膚,最好用溫水,並且使用弱酸性的清潔劑(PH5.5~6.0)。適當的皮膚照護、保溼以及使用潤膚劑(emollients),並且避免接觸到異位性皮膚炎的誘發因子,如羊毛、某些肥皂、特定食物等。

早期介入治療,修復皮膚屏障的完整,不僅可以改善異位性皮膚炎,更可以預防氣喘和其他過敏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