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體質學說之簡介

陰陽五行體質學說之簡介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整理

陰陽五行學說是我國古代以自然界來認識自然,解釋自然現象,探索自然規律的一種學說。陰陽五行在中醫學中的應用也成為歷代醫家,包括現代中醫研究,認識人類體質現象的一種方法論,成為認識人類體質類型,並作出分類的理論基礎之一。

從中醫體質理論來看,歷代醫家只抽取了陰陽五行中的部份內容,用以說明解釋人類的體質特徵和體質類型,並作為體質分類的理論依據。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是陰陽兩方面保持統一對立的結果。這種對立統一形式存在著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姓是指任何生命個體都是陰陽雙方保持動態平衡和對立統一的結果。特殊性又表明了生命個體之間在陰陽屬性上及其陰陽運動形式上存在了個體差異性。

在正常生理條件下每個個體之間實際存在著一定的的偏勝或偏衰,偏多或偏少,即陰陽量的差異。由於人體內部的這種陰陽之間存在的差異性,導致了不同個體之間在生命活動表現形式上的某些傾向性和在屬性上偏的差異性。人類群體中的這種在陰陽動態平衡關係上的不均勻性,決定了人類體質現象的多樣性和體質類型的出現。人類個體之間的不均勻性與體質的傾向性成正比,與體質的穩定性成反比,並受自身生命活動的調節和環境條件的影響。處在相對穩定的動態變化之中保持了一定的閾值。

五行學說認為自然界一切萬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種基本物質所構成的。對這五種物質的自然現象及其性質的直觀抽象,得出了對五行特性與互相關係的認識,認為自然界中的一切事務都可以用五行的特性進行推演和歸類。它是古代人們對自然界一切事務進行分類概括的基礎和模式。

五行學說引入中醫學中,即產生了“天地之間,六合之內,不離於五,人亦應之”的自然觀,整體觀。從而亦成為歷代醫家對體質類型劃分的理論依據之一。

從歷代醫家對體質分類和劃分的類型來看,其理論基礎之一無疑大多是陰陽五行學說。如《靈樞.陰陽二十五人》篇對體質的分類,《靈樞.通天》篇對體質的分類均是以陰陽五行學說為理論基礎的。即使在現代中醫體質研究中,陰陽五行學說仍被作為體質病理學中的理論基礎,成為現代體質病理分型的理論依據之一。

“人生有形,不離陰陽”。從人體物質結構而言,府為,藏為,氣為,血為,以功能表現而言,化氣,成形,動為,靜為,實為,虛為,熱為,寒為等等。《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言:“陰陽者,血氣之男女也,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水火者,陰陽之徵兆也,陰陽者,萬物之能始也”。這些觀點在體質分類中均作為理論依據被充分利用。

中醫體質理論發展至明清,對體質類型的認識及其分類方法有所變化,其對體質分類上一改《內經》對體質類型的五行分類法,轉向為臨床體質病理學分類法。但大多數醫家其分類的理論依據基本上人是以陰陽學說為基礎的,如張景岳,陳修園,程芝田的藏象陰陽分類法,葉天士,華岫雲的陰陽屬性分類法,章楠的陰陽虛實分類法,及金子久對虛弱體質的分類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