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

貝母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整理

貝母
味辛平。
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創,風痙。一名空草。
《名醫》曰:一名藥實,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莔字)草,一名勤母,生晉地,十月採根暴乾。
按《說文》云:莔,貝母也。《廣雅》云:貝父,藥實也。《爾雅》云:莔,貝母。郭璞云:根如小貝,圓而白華,葉似韭。《毛詩》云:言採其虻。《傳》云:虻,貝母也。
陸?云:其葉如括樓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有分解也。[神農本草經]

貝母
性味:辛苦微寒
功能:
(1)微寒苦,瀉心火,辛散肺鬱,潤心肺,清虛痰。
(2)功專散結除熱,敷惡瘡,斂瘡口。
主治:
(1)治虛勞煩熱,咳嗽上氣,吐血咯血,肺痿,肺癰,喉痺。
(2)目眩,淋瀝,癭瘤,乳閉,產難。
性狀:川產開瓣者良,獨顆無瓣者不堪用。
炮製:去心糯米拌,炒黃搗用。
配伍:厚朴白微為使,畏秦艽,反烏頭。
備註:
(1)詩曰:言采其蠃,蠃即貝母也。
(2)「淋瀝」:小腸邪熱,心與小腸相表裡,肺為氣化之原。
(3)「斂瘡口」:火降邪散瘡口自斂,非貝母性收斂也。
(4)俗以半夏燥毒代以貝母,不知貝母寒潤主肺家燥痰,半夏溫燥主脾家濕痰,脫或誤用,貽誤匪淺,故凡風寒濕食諸痰,貝母非所宜也,宜用半夏南星。
(5)象貝母治時感風寒,土貝母治外科痰毒。
(6)此治燥痰主葯。[本草備要]

貝母
味辛、苦,平、微寒,無毒。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勒母。生晉地。十月採根,曝乾。厚朴、白薇?之使,惡桃花,畏秦艽、?石、莽草,反烏頭。 今出近道,形似聚貝子,故〔謹案〕此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採,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新脩本草]

貝母
峽州,越州。
味辛、苦,平、微寒,無毒。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痺,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熱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一名空草,一名藥實,一名苦花,一名苦菜,一名商草,一名勒母。生晉地。十月採根,曝乾。厚朴、白薇為之使,惡桃花,畏秦艽、礜石、莽草,反烏頭。
《圖經》曰:貝母生晉地,今河中、江陵府、郢、壽、隨、鄭、蔡、潤、滁州皆有之。根有辨子,黃白色,如聚貝子,故名貝母。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蕎麥,葉隨苗出。七月開花碧綠色,形如彭子花。八月採。又云:四月蒜熟時採之良。此藥亦治惡瘡。唐人記其事云:江左嘗有商人,左膊上有瘡,如人面,亦無他苦。商人戲滴酒口中,其面亦赤色。以物食之,亦能食,食多則覺膊內肉脹起。或不食之,則一臂痺。有善醫者,教其歷試諸藥,金石草木之類,悉試之無苦,至貝母,其瘡乃聚眉閉口,商人喜曰:此藥可治也。因以小葦筒毀其口灌之,數日成痂,遂愈,然不知何疾也。
《藥性論》云:貝母,臣,微寒。治虛熱,主難產,作末服之。兼治胞衣不出,取七枚末酒下。末,點眼去膚翳。主胸中逆氣,療時疾、黃疸。與連翹同主項下瘤癭疾。
陶隱居云:今出近道。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斷穀,服之不饑。
《唐本》注云:此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採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味甘、苦、不辛。按《爾雅》一名?。
《日華子》云:消痰,潤心肺。末和沙糖為丸,含止嗽。燒灰油,傅人畜惡瘡。
雷公云:凡使,先於柳木灰中炮令黃。擘破。去內口鼻上有米許大者心一小顆。然拌糯米於鏊上同炒,待米黃熟,然後去米,取出。其中有獨顆團,不作兩片無皺者,號曰丹龍精,不入用。若誤服,令人筋脈永不收。用黃精、小藍汁合服,立愈。
《別說》云:謹按,貝母能散心胸鬱結之氣,殊有功。則《詩》所謂言採其虻者是也。蓋作詩者,本以不得志而言之,今用以治心中氣不快多愁鬱者,殊有功信矣![圖經衍義本草]

貝母
氣平,微寒,味辛、苦。無毒。
《本草》云:主傷寒煩熱,淋瀝、邪氣,疝瘕、喉痹,乳難,金瘡,風痙。療腹中結實,心下滿,洗洗惡風寒,目眩項直,咳嗽上氣。止煩渴,出汗,安五臟,利骨髓。
仲景:寒實結胸,外無熱證者,三物小陷胸湯主之,白散亦可。以其?有貝母也。?說,貝母能散胸中郁結之氣,殊有功。
《本草》又云:厚朴、白薇?之使,惡桃花,畏秦艽、 石、莽草,反烏頭。
海藏祖方,下乳三母散:牡蠣、知母、貝母三物?細末,豬蹄湯調下。[湯液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