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整理

源流

《傷寒論》

原文

少陰病,脈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榮衛不和故也,當歸四逆湯主之。《桂林古本》

當歸三兩,芍藥三兩,桂枝三兩 ,細辛三兩, 木通三兩,甘草二兩,炙,大棗二十五枚,劈。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桂林古本》

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醫宗金鑒.傷寒論》註:[1]此詳申厥陰臟厥之輕證也。[2]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厥陰陰邪寒化之脈證也。[3]然不通身膚冷,亦不躁無暫安時者。則非陽虛陰盛之比,故不用薑、附等輩,而用當歸四逆湯,和厥陰以散寒邪,調營衛以通陽氣也。[4]若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湯,加吳茱萸、生薑,以直走厥陰,溫而散之也。

《醫宗金鑒.傷寒論》集註:程知曰:「不用薑、附者,以證無下痢,不屬純陰也。蓋脈細欲絕之人,薑、附亦足以劫其陰,故不惟不輕用下,且亦不輕用溫也」。鄭重光曰:「手足厥冷,脈細欲絕,是厥陰傷寒之外證,當歸四逆,是厥陰傷寒之表藥也」。

下痢脈大者,虛也,以強下之故也。設脈浮革,因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

《醫宗金鑒.傷寒論》註:[1]下痢脈大,裡虛也,以其不當下而強下之故也。[2]設脈浮革者,謂脈浮大,按之空虛,表急裡虛,因爾腸鳴,屬當歸四逆湯,和其表而溫其裡也。

《醫宗金鑒.傷寒論》集註:成無己曰:「浮為虛,革為寒,寒虛相搏,則腸鳴,與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湯:當歸三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細辛三兩,通草二兩,甘草(炙)二兩,大棗(擘)二十五枚。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於前方內,加吳茱萸半升,生薑三兩。右九味,以水六升,清酒六升合,煮取五升,去滓,溫分五服,一方水酒各四升。

《醫宗金鑒.傷寒論》方解:凡厥陰病,必脈細而厥,以厥陰為三陰之盡,陰盡陽生,若受邪則陰陽之氣,不相順接,故脈細而厥也。然相火寄居於厥陰之臟,經雖寒而臟不寒,故先厥者後必發熱也。故傷寒初起,見手足厥冷,脈細欲絕者,皆不得遽認為虛寒、而用薑附也。此方取桂枝湯,君以當歸者,厥陰主肝為血室也;佐細辛味極辛,能達三陰,外溫經而內溫臟;通草性極通,能利關節,內通竅而外通營;倍加大棗,即建中加飴用甘之法;減去生薑,恐辛過甚而迅散也。肝之志苦急,肝之神欲散,甘辛併舉,則志遂而神悅,未有厥陰神志遂悅,而脈細不出,手足不溫者也。不須參、苓之補,不用薑、附之峻者,厥陰、厥逆與太陰、少陰不同治也。若其人內有久寒,非辛溫甘緩之品所能兼治,則加吳茱萸、生薑之辛熱,更用酒煎,佐細辛直通厥陰之臟,迅散內外之寒,是又救厥陰內外兩傷於寒之法也。

討論

《金鏡內台方議》:「陰血內虛,則不能榮於脈;陽氣外虛,則不能溫於四末,故手足厥寒、脈細欲絶也。故用當歸為君,以補血;以芍藥為臣,輔之而養營氣;以桂枝、細辛之苦,以散寒溫氣為佐;以大棗、甘草之甘為使,而益其中,補其不足;以通草之淡,而通行其脈道與厥也」。

《古方選注》:「當歸四逆不用姜、附者,陰血虛微,恐重劫其陰也,且四逆雖寒,而不至於冷,亦惟有調和厥陰,溫經復營而已,故用酸甘以緩中,辛甘以溫表,寓治肝四法,桂枝之辛以溫肝陽,細辛之辛以通肝陰,當歸之辛以補肝,甘、棗之甘以緩肝,白芍之酸以瀉肝,復以通草利陰陽之氣,開厥陰之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