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寒氣對機體影響之現代研究

初探寒氣對機體影響之現代研究

天地精進中醫診所院長 陸先衍 整理

中醫的現代研究常常以過去的理論為基礎,從而建立現代生理學及生化學的研究模型,進而探討各種疾病的分子機轉及中藥治療原理。傳統中醫論到對人體的影響是相當多樣的,造成的疾病也因所影響機體功能、部位、期間長短的不同而有多樣的變化。

《素問.熱論》說:“傷寒一日,巨陽受之,故頭項痛、腰脊強。二日陽明受之,陽明主肉,其脈挾鼻絡于目,故身熱、目疼而鼻乾,不得臥也。三日少陽受之,少陽主膽,其脈循脅絡于耳,故胸脅痛而耳聾。三陽經絡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陰受之,太陰脈布胃中絡于嗌,故腹滿而嗌乾。五日少陰受之,少陰脈貫腎絡于肺,繫舌本,故口燥舌乾而渴。六日厥陰受之,厥陰脈循陰器而絡于肝,故煩滿而囊縮。三陰三陽,五藏六府皆受病,榮衛不行,五藏不通,則死矣。”由以上論述可知,在幾千年前就已經把寒氣傷人的證候和病機做了一些解釋,包括寒氣侵入三陽經、三陰經所造成的各種初期證候,及後期五藏六府皆受到寒氣影響而產生更嚴重的後果。

《素問.調經論》說:“獨留則血凝泣,凝則脈不通”。性凝滯,血得凝則成瘀,故邪可致寒凝血瘀證。

王學江等人以寒凝血瘀的觀念研究發現,當小鼠後肢暴露在寒冷的環境時,由於的刺激,局部小動脈收縮,血流顯著減少,而致皮膚蒼白、冰冷。複溫後,局部發生明顯的炎症反應,表現為紅腫、劇痛。這時,局部小動脈擴張,流入血量增多,由於損傷組織釋放出組織胺類物質,使毛細血管通透性升高,大量血漿滲出,局部血液濃縮而發生瘀血、腫脹、血栓形成,造成“脈不通,血不流”的情況。在此同時,血液系統發生血比容增高、血漿容量降低、血小板減少及血液黏滯性增高等變化。另外,在強烈的刺激下,引起動物的應激反應,腎上腺皮質激素增加,免疫功能降低,主要表現出細胞免疫功能降低,單核吞噬系統的吞噬功能降低。

孫廣仁等人利用靜脈輸液和寒冷環境中造成寒飲蘊肺的家兔模型中發現,造模動物出現呼吸困難,呼吸頻率減緩,幅度增大,成憋氣抬胸狀,呼吸時間延長,其後在氣管插管中可見大量水樣分泌物,伴有尿量減少,四肢發涼,眼球結膜邊緣增厚,淚液增多。在肺組織形態學方面的改變方面發現,肺泡及間質皆充血水腫,並有散在灶狀或片狀出血。在動脈血氣體分析發現,造模動物的動脈血氧分壓、血氧飽和度及血氧含量降低,而二氧化碳分壓升高。在肺組織cAMP/cGMP的改變中發現,造模動物cAMP含量、cAMP/cGMP比值降低,cGMP含量升高。

周志東等人根據大鼠的掌溫為準將大鼠分成寒體、熱體、常體,然後以能量生成和能量消耗的觀點來作研究發現:熱體組的能量生成和能量消耗均較寒體組旺盛,而心率也明顯高於寒體組。從能量生成的觀點來看,寒體組內的citric acid cycle產生能量的速度較慢,而NADH respiratory chain產能速度也較慢,這可能跟寒體之琥珀酸氧化脢活性較低,質膜、內質網膜、粒腺體膜上的鈣泵活性較低有關。而熱體的粒腺體有較高的氧化壓力,長期來看,其氧化損傷的堆積會造成較不利的影響。從細胞能量消耗來看,寒體組ATP利用生熱作用也較差,而其粒腺體內膜ADP/ATP循環速度也較熱體差,這對於氧化磷酸化和保護粒腺體免受自由基攻擊是較不利的。

綜合以上中醫的現代研究發現,對生理方面的影響是相當多樣化的,在血液循環方面,可使小動脈收縮、血流減少、血栓形成、脈管外組織發生水腫等,其分子機轉包括損傷組織釋放出組織胺類物質。在內分泌方面影響為產生應激反應,使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在免疫功能方面,造成細胞免疫功能下降,及局部的發炎反應。

寒飲對呼吸系統的影響則包括:使呼吸困難、氣管分泌大量水樣分泌物、肺泡及間質充血水腫、動脈血氧降低、二氧化碳增高。

以能量代謝的觀點來看,機體在對抗寒氣侵襲時,由於不同的個體其能量產生的效率是不同的,因此,寒氣侵襲不同個體時(如前述寒體、熱體、常體),其體溫的變化也有所不同,此也可能影響到其受寒氣侵襲時所造成的反應亦有所不同。

所以,總的來說,寒氣對機體的各種生理生化功能皆有影響,而不同機體的影響也因先天能量代謝機能的差異而有所不同。

從這些研究中或可解釋古代的一些中醫理論,譬如:則血凝,血凝則脈不通,不通則痛;病喘、咳、少氣、不能報息、口唾涎沫;寒毒與營衛相渾,當是之時,勇者氣行則已,怯者則著而成病。

然而,現代醫學對寒氣的研究成果仍然相當貧乏,而古代中醫在論述寒氣對機體的影響卻相當廣泛,包括:寒氣長期的影響,如《傷寒雜病論》提到:“寒毒藏於肌膚,至春變為溫病,至夏變為暑病”;寒氣侵襲的癒後情形,如《傷寒雜病論》提到:“凡傷於,傳經則為病熱,熱雖甚,不死,若兩感於而病者,多死”。寒氣與他種異氣對機體的交互影響,如《傷寒雜病論》提到:“重感於,變成溫瘧...更傷於風,變成風溫...更遇溫熱,變為溫毒...更遇溫氣,變為溫疫”。

寒氣傷人的證候理論及治療方法更是五花八門,但這些理論普遍缺乏現代的生理生化基礎研究來支持,這是相當可惜的。將來若是能針對寒氣對機體的整體影響做全面性的研究,從而建立其完整致病的分子機轉,或許吾人更能有效治療這種中醫認為最為肅殺之氣所造成的各種疾病。